????梧州“帆船牌”白沙糖和“和平牌”蜜棗,都是梧州糖廠的拳頭產品。特別是日字型木箱面印上和平鴿,外加軟草席包裝的"和平牌"蜜棗,帶著梧州特產的光環,譽滿粵港澳東南亞,并行銷到有粵僑的外國。
????“和平牌”蜜棗,具有“養顏、潤肺”的藥用功能,是純“綠色食品”,是熬豬骨菜干湯的上等佐料,更是中秋佳節同月餅一道進入千家萬戶的禮品。
????梧州蜜棗,從黑色變金黃、從潮濕變干爽,從硬實變酥化,從默默無聞變名揚四海,是經幾代梧州蜜棗廠人精心制作而成,上世紀40年代梧州蜜棗已上市,那時廣西不產白糖,只用橫縣土榨片糖生產中沉淀缸底的結晶“尖沙糖”蜜餞出黑色蜜棗。1947年才從臺灣買回日榨30噸甘蔗的榨機,在梧州開設“南洋糖廠”,廣西遂產白糖,但量少價昂,蜜棗廠家難以用上。為取得白糖生產蜜棗,1950年梧州蜜棗廠家遷到澳門生產蜜棗,當地供場地,從梧州運去生產設備,以千斤米煮一萬斤蜜棗的價格從長洲聘請嚴、黃兩姓技師去煮制,用花尾渡日夜兼程把生棗運到石歧再運澳門,爭取中秋上市,賣得好價。
????梧州蜜棗廠家僅到澳門生產一年,上世紀50年代初,在富民坊成立“果菜聯營社”生產蜜棗,因缺資金而產量少,為上檔次,1952年梧州泗益、至益、和發洋、遂生四家蜜棗廠家辦起“蜜棗聯營社”,社址設在糖廠江邊花尾渡上,市政府派甘潤霖、蒙晉華主管,關應藩、吳晚、關松籌劃生產,后轉公私合營,不斷擴充生產設備,蜜棗遂成“梧州糖廠”拳頭產品。那時煮棗仍是小作坊規模,漂棗要工人挑到江邊竹排上漂洗,只在廠里搭起四個曬棗棚。曬棚少棗多,要一日輪曬兩番。
????為創蜜棗名牌,亦以千斤米煮萬斤棗的價格,聘請長洲、夏郢技師來煮棗,煮出的蜜棗起白霜又金黃,為廣開銷路,又派人到廣州設點推銷。那時蜜棗已很得價,一噸蜜棗成本1900元,賣得三四千元。一季生產七八百噸到一千噸蜜棗,有豐厚的利潤。
????大煉鋼鐵后,市上難買到木柴,為擴大蜜棗生產,燒起制糖大鍋爐,用蒸汽煮棗,自造16只2米口徑的鍍銅"夾層鍋"和同樣大的煮生棗大木桶,一日吃下五六萬斤生棗,那時我負責全廠勞動工資工作,天天忙著走街串巷向居委要季節工;刮棗上千人,煮棗、曬棗、捻棗及雜工各六七百人,合起二三千人生產大軍戰在糖廠。食堂五六十工人還應付不了全天開飯。而我就這樣干了23年著急久,交上了不少季節工人朋友,他們都愛稱我"羅馬勾"。
????糖廠人為創“和平牌”蜜棗,幾年連續擴建糖生產設備,把日榨30噸蔗的舊糖廠,擴建成年產250噸、500噸、1000噸。西大畢業到過臺灣考察糖業的廠長石宏達,接下市領導的指令,一個通宵寫出了一個1000噸糖廠的《設計書》,派何坤劍遠去太原運回1000噸的壓榨機傳動大齒輪等,家中貼滿“革新能手”,“先進生產者”獎狀的甘燦水,硬以“螞蟻啃骨頭”的土法上馬加工出這些大部件。又在機械、制糖技師黃錦華、黃樹彬、歐珠、何章、伍慶凇以母雞孵小雞培育出的大群出、鉗、刨、銑技術的多面手的苦戰大干下,大上了制糖、蜜棗、藥用酵母片生產,也憑著支100多人的技術隊伍的力量,使糖廠成為市里大煉鋼鐵、試制“無縫鋼管”的場地。那年代,糖廠的“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譽滿全市,被國家輕工部定為“自力更生”的典范,在北京展出了“梧州糖廠”的“自力更生”的圖片。生產發展,以人為本。梧州糖廠的騰飛,得力于廠黨委和親近職工的李品茜書記,以及于群眾肝膽相照的共產黨員。他們創出了梧州糖廠的“流金歲月”,可以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在梧州糖廠豐收。
????一年一季的蜜棗生產,對糖廠職工是一場搶時間的硬仗,必須做到“三軍未動,糧秣先行”。每年1月到5月就得大干快上進行生產籌備,廠領導小組成員龐雄、鄧紹林不得不親自到市"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向謝良國主任申述陳振海說的“抓先抓早抓蜜棗”,不是有意對抗評“四好”運動,只是眼見蜜棗生產漸漸逼近,應先抓蜜棗生產籌備,待后再轉回抓評“四好”。事后,蔡致芳、陳振海、龐雄、鄧燦林,被戴上“右派”大帽子,全市各單位領導集中來糖廠參加“反右傾”批斗大會。為此,廠抓促領導小組長蔡致芳表示,自己身為組長,這錯誤應由他負責,批斗只批他好了。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貼滿了全廠,子此,那句“抓先抓早抓蜜棗”就成了有趣的口頭禪流傳全市。在“文革”武斗中,上述四人結伴巡邏在廠。當時全市工廠都停產了,惟獨糖廠日日堅持生產蜜棗。遠住下關的曬棗工人繞道富民路回廠曬棗。如果蜜棗生產做不?三軍未動,糧秣先行,生棗就會發霉作廢、就不能給國家創財富近2000萬元了。
????自這場暴風雨之后,以"和平鴿"當招牌的梧州"和平牌"蜜棗,就漸漸地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