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炒股的緣故,張久明對其他理財渠道也多有涉獵。他認為,現在的理財渠道正呈多樣化發展。
“炒股的人一般對其他有關理財投資渠道也都感興趣。像國債,記得第一次知道國債好像是剛上班不久,單位號召職工購買國債,當時,大家還不認同,一來是沒多少錢,二來感覺錢還是存銀行保險。想一想,那應該是最早的投資理財品種了。現在大家都知道,投資國債是最保險的了。電視上曾介紹,股市第一人楊百萬,當初就是靠買賣國債起家的。”張久明對本報記者表示。
據張久明介紹,依附于股市的基金,現在也是大家投資理財的熱門渠道。當初是封閉式基金,現在是開放式基金,而且基金隊伍的規模是越來越大,基金品種更是多種多樣,現在已經成為證券市場的主力軍之一。由于其風險相對于股市小,收益又比國債高,因此,很快被大家認可,現在基民的數量不會比股民少多少。
相對于股票、國債、基金,參與外匯、期貨的人就較少了。主要是外匯交易這個投資渠道起步較晚,還沒有被大家所了解。而投資期貨的風險又太大。但現在,國內期貨市場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其日成交金額就曾超過過股市,而且,股指期貨的推出也是箭在弦上。相信處于金融市場金字塔塔尖的這兩個投資渠道也會被大家所認可。
“近幾年,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理財服務的發展更是呈遍地開花之勢,理財產品的針對性也越來越強。只要你認真選擇,肯定會找到符合你的理財品種。但由于近兩年國內理財市場的火暴,銀行、券商、保險、基金等公司的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張先生對本報記者說。
他介紹,現在的券商理財、銀行理財、基金理財、保險理財等等,理財品種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如果你去銀行辦業務,極有可能會感受到理財服務的熱情,一些人耐心地向你介紹一些理財產品。
日前,市場又推出了基金一對多專戶理財業務。一對多專戶產品的門檻設定為個人客戶50萬元和法人客戶100萬元,以及單只產品200人數的上限。據此測算,單個一對多專戶產品的規模應該在1億元到2億元之間。對資金雄厚的投資者來說,一對多專戶業務的啟動,某種意義上可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理財市場多了新的選擇對象,形成多元化的競爭格局,也更利于投資者尋找到最優的資產管理者。但對于中小散戶來說,如果有時間的話,自己理財才是最好的選擇。
張久明說:“我沒有投資過基金理財,我認為,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在金融市場這個大環境下去投資,如果市場好,你掙我也掙,市場不好,我賠你也賠,從獲利角度和客觀形勢來看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多少的問題。其中確實存在資金規模和操作手法的差異,但只要個人具備一定的投資知識,順應形勢,就一定能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