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之野在哪里?嶺南的舜帝陵廟在哪里?
其中一說在湖南寧遠縣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包括舜源、娥皇、女英等九座相似的山峰。舜帝陵坐落在湖南寧遠縣舜源峰北側下,氣勢宏偉。陵園外有一條寬闊的大道,兩邊站立的是龍的九子及文武大臣。正殿中是舜帝手持寶劍面向北方的坐像。正殿的后面依山而立的是陵寢,里面有一塊“帝舜有虞氏之陵”墓碑。陵寢兩旁是歷代帝王謁拜祭祀舜帝的祭文碑刻。
據資料稱,秦朝時期,舜帝祀廟自舜源峰下太陽溪遷至玉琯巖處。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寧遠縣玉琯巖發現埋藏地下千年的秦漢古舜帝陵廟遺址。在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古地圖中可看出中繪載有該舜帝陵的方位。到明洪武四年(1371),舜帝廟遷移至舜源峰山下現址。
二說在廣西梧州的白云山錦雞巖。
其實,蒼梧是一個大的概念,既是氏族名稱,也是地名。
桂林有虞山公園,園內有一座孤山——虞山,相傳虞(舜)帝南巡時曾經登上山頂瀏覽漓江山水的美景。有感于虞帝的仁政,人們在山下建寺廟奉祀。相傳秦時已有人建廟紀念,到唐代重修,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虞帝離開桂林后,沿著漓江順水而下,來到西江之畔,逝于蒼梧,最后下葬在白云山下的錦雞巖洞里。
清同治十二年的《蒼梧縣志》,里面清楚地記載著:“舜陵,相傳在(蒼梧)城東五里許,大云山下錦雞巖,其地與九嶷相近。”該書還有另一處記載:“虞帝廟在大云山麓,錦雞巖西。城東四里許。久廢。清乾隆三十五年知府吳九齡重建,春秋致祭。”可見,歷史上,梧州大云山(白云山)下不僅有舜帝廟,還有舜陵存在(今桂東人民醫院內)。只是由于歷年戰火等種種原因,它們已經蕩然無存。
?
舜帝南巡在蒼山梧水的傳說故事。
相傳舜帝在南巡狩過程中,一路上推廣傳播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因此,老百姓對舜帝極其擁護,頂禮膜拜。
宋詔圣四年(1097),蘇軾從惠州被貶海南時經過梧州去藤州找其弟蘇轍(子由),寫下了《至梧州示子由詩并序》,具體描寫了他參拜舜帝陵的情景:“九嶷聯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煙樹里,落日未落江蒼茫。/幽人拊枕坐嘆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邊父老能說子,白發紅頰如君長。”其中“我行忽至舜所藏”已經清楚地指出了舜帝的藏身之處。
梧州白云山建有光華亭,里面有一塊“舜帝南巡紀功碑”,記述了舜帝南巡及其下葬白云山錦雞巖的事跡:“蒼梧有白云山,乃九嶷支脈,舜葬山陽錦雞巖,象為之耕。今于此立碑,以奉祀祭,彪炳千秋是也。”背面為舜帝線條石刻像。“光華”兩字,取自舜帝《卿云歌》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梧州有關舜帝的傳說故事很多,如“摩天嶺”和“阜民路”等。傳說當年舜帝到蒼梧,曾經會見地方酋長和百姓。人們出于對舜帝的愛戴,便沿一小巷上去跪拜天子(舜帝),撫摸天子之足。從此,這條從大中路直上東中路的小巷謂之“摩天嶺”。梧州有阜民路、阜民沖等地名,取其“阜民”是為了紀念舜帝到過此地。因為舜帝所作的《南風》有“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句子,以表達物阜民豐之意。
幾千年過去了,賢明虞舜的故事在蒼梧大地,在瀟水、漓水之畔傳誦千古,同時,在桂林、梧州留下了許多人文圣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一方面,這些故事、人文圣跡反映出蒼梧百姓對舜帝的擁護愛戴;另一方面,也是舜帝南巡蒼梧大地的重要佐證。
人們看到,舜帝所葬之地,不管是一說的湖南九疑山,還是二說的廣西白云山,崩于蒼梧之野已是鐵的事實。因此,蒼梧與舜淵源極深。舜帝南巡在促進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神圣結合中功不可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