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風云變幻,每項產業都要善變而存,但不管如何發展,都不能迷失方向和喪失自我。??
26年前,一個嶄新行業在梧州誕生;26年后,它成為世界同行的領跑者。
26年間,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經歷了成長中的陣痛和迷茫:金融危機的沖擊,發展中的迷失,繁榮中的雜蕪……不過,這項產業亦如它的產品,愈經磨礪,愈發璀璨。如今,橫亙在其發展道路上的三大難題——方向之惑、秩序之亂、環保之困——都在一一得以解決,梧州寶石業步入成熟發展期,世界人工寶石業領軍者正展現出回歸市場理性和規范發展的巨大魄力。
解方向之惑:打造產業領軍者
梧州人工寶石的發展軌跡清晰地顯示出五個不同階段,其從無到有、從單一加工走向產業集群化的歷程,有產業全面提速的集體狂歡,也有遭遇世界經濟危機的陣痛。在一次次磨礪中,梧州人工寶石摸索并堅定了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走出“發展方向之惑”后,初顯世界人工寶石領軍者的魄力。
1982年,來自香港的寶石商崔福明成立了梧州第一家寶石加工廠,標志梧州人造寶石業的誕生,開啟了梧州人工寶石業的財富之門。此后十年內,十多家外資企業在梧州落戶從事來料加工人工寶石顆粒。而即便此時,仍然很少有人會料想到,人工寶石在梧州很快會變成“瘋狂的石頭”,迅速壯大成一個獨特的產業。
在產業初期高利潤的刺激下,這樣的奇跡在1993年到1998年期間創造。外資寶石企業不斷增加,而本地寶石人才和商人加盟,使梧州寶石產業在逐步向群落方向推進,全市從事人工寶石業的各類企業猛增至630多家,寶石產量、銷售額及增長率年年突破歷史水平,直接從事生產加工的人員達8萬人左右。此后,梧州人工寶石產業一路高歌。
事實上,產業的飛速發展給梧州人工寶石人帶來了沖動,也帶來了茫然。一種觀點認為,人工寶石始終比不上天然寶石的檔次,一些商人將目光轉向了天然寶石玉器加工;一些商人急于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人工、技術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匆忙投入寶石鑲嵌和首飾加工行業。然而,由于原材料、技術、高端人才缺乏等一系列瓶頸的存在,許多寶石商人的上述嘗試只能是曇花一現。“以前總想著全面撒網,較少考慮重點打撈的問題,致使企業無法兼顧,特色也不明顯。”新興寶石飾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瑞躍深有感觸地說。前幾年,該公司同時涉足人工寶石加工、貿易、首飾甚至寶石學校、賓館等。
梧州寶石業的長久之路在哪里?抗風險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一系列嘗試的成功與失敗,再加上1997年世界金融風暴沖擊,人工寶石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產品跌價難銷的困難局面,迫使梧州人工寶石產業開始調整轉型。新興寶石飾品有限公司、光隆珠寶有限公司等一些上規模的企業紛紛開始壓縮低端產品的加工量,堅守高品質人工寶石的加工、貿易陣地。“我們認為,要保持自己企業乃至梧州寶石行業在世界人工寶石業的領軍地位,首先必須在產品質量、技術上有旗幟性表現。”葉瑞躍總結說。
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在今年全球金融危機到來之前,這些企業的結構調整已基本完成,運營成本降低,品質有了保證,因而雖然金融危機對世界人工寶石行業的整體沖擊巨大,但新興寶石、光隆珠寶等企業依托高等級人工寶石加工貿易尚能穩步應對。梧州光隆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蘇銘江先生介紹,全球金融危機來襲后,該公司經營的其他產品銷售額劇降50%,但高品質的3A寶石銷售量未受太大影響。
作為梧州寶石商會的會長,黃國強對產業發展方向更是不斷思索。他認為,梧州人工寶石業以貿易和加工起家,也是一直以來的優勢和亮點,不管該行業如何發展,都不能迷失方向和喪失自我,必須緊緊抓住自身優勢和亮點,維持梧州這個世界人工寶石集散地的地位。
除了企業自身發展方向的調整,政府調控的適時介入和引導,也為梧州寶石業“二次創業”提供了機會。梧州市政府開始著手從產業集群角度規范、引導寶石產業發展,籌建寶石城,規劃寶石加工園區,憑借寶石城和寶石節這兩大品牌,不斷向全世界叫響梧州人工寶石這張獨特的“名片”。如今,經過了產業調整的陣痛后,梧州寶石產業逐漸摸索出了以貿易集散地為龍頭的多元化發展之路,基本形成了從生產設備制造、原材料供應、切磨加工、市場銷售、寶石鑲嵌、人才培養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企業間的分工、合作得以強化,這一切都預示著梧州人造寶石產業集群已進入理性成長時期。
治秩序之亂:捍衛“梧州制造”品牌
梧州人工寶石業產業集群效應產生后,對產業規范化管理的迫切性就日益顯現出來。
2007年,梧州新興寶石飾品有限公司主動與近半合作伙伴結束了生意來往。如此自斷財路的做法,正是由于其痛感寶石行業日益陷入低品質、低價格惡性循環而采取的“刮骨療傷”之舉。葉瑞躍說,這部分客戶大多數是交易量小又缺乏誠信者,以往與他們的生意來往中,公司賠進去的不僅僅是日益增加的被欠款,信譽也遭受損害。
據了解,梧州寶石業從一開始沿用的就是信用交易模式,一個電話就可做成交易,幾乎沒有交易憑證。剛開始由于從業人員少又相互熟悉,因此市場誠信尚有保障,而隨著梧州人工寶石市場的不斷擴張,從業人員也是魚龍混雜,詐騙事件時有發生。
另外,人造寶石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的門檻比較低,對生產場所要求也不高,因此管理起來難度相當大,無證經營者逐漸增多。在不久前蝶山區的一次調查摸底發現,該轄區有寶石加工戶2600多戶,而證照齊全的只有300多家。眾多無證經營戶及非正規交易途徑的存在,造成了寶石業有規模無效益,產業大、稅收低的局面。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無證經營戶由于沒有稅收成本,隨意壓低產品價格,產品的質量也難以保證,不斷損害梧州人工寶石的品牌。“幾年前曾有一個寶石商人對我說,你們梧州人工寶石沒好貨,我當時聽了又慚愧又著急。”寶石商人蘇先生沉痛地說。
寶石行業秩序整治迫在眉睫!
于是梧州人工寶石產業比較集中的蝶山區率先出擊,成立了以寶石局牽頭,稅務、公安、工商等部門參與的聯合整治隊伍,將轄區內的寶石行業分為鋯石原料、玻璃原料、寶石收發大戶、普通寶石業戶、石坯加工戶、機械設備、外籍寶石客商的服務和管理七大塊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治行動,引導寶石業健康有序發展。
除了政府的整治和引導,梧州人工寶石產業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大浪淘沙之后,也在日益回歸理性。如果說,在1997年的那場世界金融風暴中,梧州寶石人經歷的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那么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梧州寶石人更愿意將它視為一次行業調整的機會。越來越成熟的梧州寶石行業,期待著經過這個調整期,能迎來產業騰飛的又一個春天。
脫環保之困:兼顧效益與民生
三年前,蝶山區步埠社區的工作人員曾向記者抱怨:轄區內有眾多的作坊式寶石加工戶,由于不知道怎么處理磨寶石的廢粉,他們就將這些廢粉倒進廁所,致使下水道經常被堵塞。如今,他們的抱怨應該沒有了。因為,這些以前寶石加工戶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寶石廢粉,如今都成了可以賣錢的“香餑餑”了。
曾經也是寶石商人的譚先生,如今是一名寶石廢粉的收購商。三年前,一位外地商人從梧州巨大的人工寶石加工業嗅到了商機,跟陶瓷產業打交道多年的他,在其中發現了一座被人忽視的“金礦”,幾經周轉找到譚先生代為收購,再由他自己集中賣給陶瓷生產者。寶石加工競爭日益巨大,譚先生也希望另辟致富捷徑,因此欣然應允。
剛剛“轉行”的譚先生驚訝地發現,梧州簡直遍地是寶,廠房旁、溝渠邊、山腳下,到處可見被廢棄的寶石廢粉,幾乎不用花本錢,用車拉回來就是。此后,他挨家挨戶給寶石加工者派名片,提醒他們將廢粉收集起來,他上門收購。
“我們廠一個月產生的廢粉就有十幾噸,以前對它們的處理問題很頭疼。”梧州光隆珠寶有限公司廠長張樹請告訴記者,譚先生的登門收購簡直解決了他的一個大難題。同時,譚先生告訴記者,他現在每天收購的寶石廢粉大約有十噸。而且,在寶石廢粉中“淘金”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加工戶產生的廢粉基本上能做到隨叫隨清,而且價錢也已經比三年前翻了近十倍。
除了廢粉對梧州市民造成的生活困擾,人工寶石打磨所產生的噪音也是梧州市民詬病寶石產業的一大原因。不過,這一問題在一些有實力的寶石廠家來說,已經完全能夠妥善解決,只需在寶石加工機器上裝上防震器和消音器就行。而對于散落在居民樓里的寶石加工散戶,市有關部門也在逐漸加強整治力度,并引導從事寶石加工工藝中產生噪音較大的加工散戶搬離居民區。
梧州市環保局環境監察支隊副支隊長梁菁告訴記者,雖然她所在的支隊目前還會不時接到這樣的投訴,但相比去年已經有了大幅度減少。記者在她的投訴處理登記數據庫里看到,今年以來關于寶石加工擾民方面的投訴共138起,而去年同期的同類投訴卻達到了256起。
投訴率的下降,緣于有關部門對寶石加工噪音擾民事件的日益重視。梁菁介紹,去年11月梧州市經委就聯合環保、公安等部門開展了一次大的聯合整治行動,重點是解決寶石加工業發展與營造良好居住環境所存在的矛盾。經過聽取多方面意見,環保部門提出了兩條整改措施:一是對寶石加工中產生噪音較小的工藝環節,在12時至14時、22時至凌晨6時禁止作業;二是對從事產生噪音較大的工藝環節寶石加工者,建議搬離居民聚集區。經過一年的整治和監督,效果逐漸顯現。“特別是從今年7月份開始,寶石噪音投訴率下降非常明顯。”梁菁稱。
除了環保部門對寶石加工噪音的“堵”,有關城市和產業規劃部門也在考慮“疏”的問題,著手建立寶石集中加工園區,讓寶石加工者既可安心經營,也可讓市民安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