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梧州人工寶石業從最初的作坊式傳授發展到現在的規模辦學,逐步走出了一條自己的人才培養道路。目前,梧州多家院校開設有與寶石相關的課程專業,為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發展輸送了一批人才。
技術通過作坊式傳授
1982年,香港、臺灣商人將人工寶石加工業帶進梧州,由此在梧州帶動了一個特色產業的發展。一批批勞動者相繼進入人工寶石加工行業,成為寶石加工人員。而在當時,梧州寶石加工技術基本上都是靠作坊式傳授。
臺灣商人、梧州光隆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蘇銘江在1990年就來梧州投資寶石業,他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況。他說,雖然梧州當時已經有一批從事寶石加工的工人,但技術含量不高,與臺灣有一定差距。為了能讓工人快步上手,他不得不帶著技術人員來梧州。技術人員一步步分解技術,手把手傳授給學徒。
由于寶石加工技術含量低,聰明的梧州工人很快就掌握了技術,不少人開始脫離原來的工廠,自己建立加工作坊。正是通過這樣“一傳一”、“一傳十”的方式,在本世紀初,梧州及周邊縣市共有十幾萬人在從事這個行業。
從最初的打磨圓形、方形等比較有規則的寶石開始,梧州寶石加工技術不斷提升,不少梧州寶石商人都已經能這樣信心百倍地回答顧客:“無論是什么形狀的寶石,我們都能制造出來。”如今的打磨時間大大縮短,效率也比剛進入梧州之初,提高了好幾倍。
除了打磨技術外,梧州在寶石機械制造上也有自己獨特的一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寶石加工的機器都是通過進口購買,價格非常高。為了發展寶石業,梧州部分從業者開始從事寶石機械制造的研制、配套和創新,二十多年過去了,全國寶石機械90%以上為梧州生產。現在,心靈手巧的梧州人,又在自動化寶石機器上孜孜不倦地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