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所謂的“閆德利”博客剛剛在網絡上露頭時,立刻以“艾滋賣淫女”、“279名性接觸者”、“瘋狂報復社會”等絕對具有新聞眼的要素刺激著包括新聞媒體在內的大眾,嗜血般的偷窺欲得到了釋放和滿足,卻鮮有人憑著理性和邏輯的常識去判斷真偽,更沒有人從保護當事人隱私的法律角度去予以制止。甚至有媒體窮追不舍,推波助瀾,跑到當事人那里弄出“閆曾與幾個男人同居”這樣無聊的新聞。這個時候,媒體追逐的顯然已不是什么新聞事實和真相了,更與他們所標榜的正義、公平無關,而是像蒼蠅一樣在追腥逐臭。
當然,不排除確實有一些媒體想探究真相,想體現正義,甚至是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責。但是你總不能在根本無法證實事實屬實的情況下就連篇累牘地報道吧,比如某報一條題為《艾滋女閆德利再自曝公布“接觸者”只為尋夫》的消息,記者只有單方面的信息源就敢作報道,這與道聽途說有什么區別?而且連電話采訪都不是,對方是男是女是人是狗都不知道,憑什么就說是“艾滋女再自曝”?筆者真是佩服這位同仁到家了。
再說調查。記者在獲悉新聞信息以后,當然應該立即進行調查,以便對新聞事實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基本上進行報道。但絕不是有聞必錄,更不能聽風就是雨,把沒有的事或者似是而非的東西說得有鼻子有眼。即便你認為自己的調查事實準確,毫無問題,像 “艾滋女事件”這樣蹊蹺的新聞也應該慎之又慎,筆者主張類似的報道最好不要用或少用肯定式的語句,不要急于下結論。更何況作為媒體,在報道事實、揭示真相的同時,還應有保護公民隱私的職業道德,僅就“艾滋女事件”而言,在有傷害到當事人的情況下,適當保持緘默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還有評論。一些評論家們也似乎太沉不住氣了,“艾滋女事件”剛剛披露,就有人站出來迫不及待地指指點點,義憤填膺譴責“閆德利”者有之,悲天憫人同情“艾滋女”者有之,旁敲側擊要挖出那279個“性接觸者”亦有之。這種“聽見風就是雨”的時評,不探究事實真相,不講法律法規,給當事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痛苦和精神折磨,與多年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何異?現在終于知道這原本就是一場大騙局,評論家們白白浪費了那么多表情不說,到頭來還得為自己不負責的言論背上極不光彩的名聲,真應了一首歌里唱的——證明你一切都是在騙我,看今天你怎么說!
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盲目跟風夸大不實消息,對社會來說就是一個毒瘤。前有“艷照門”事件,今有“艾滋女事件”,如果再不徹底反省,這個毒瘤的癌細胞擴散,就不僅僅是媒體一家顏面掃地了,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一個什么樣子,真是難以想象。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我們不是已經看到了重慶打黑的報道中對所謂文強包養、占有女明星和謝才萍“養寵男”的炒作嗎?
在這篇短文寫就時,正好看到鳳凰網推出了一個新的專題《閆德利事件對你我的拷問》,因為在此之前,這家網站也有過一個專題,對“艾滋女事件”高調炒作。新的專題即使沒有公開道歉,專題中發表的文章也可以認為是對自己所作的輕率報道的自我否定。但仍有許多媒體遲遲沒有動作,實在令人費解。難道你們不認為自己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如果說一個欺世盜名的騙子造謠生事觸犯了法律必將受到懲處,那么我們這些媒體和網民跟著起哄,以所謂的正義的名義去加害于閆德利及其家人,又該當何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