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醫學經典,一向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稱。
?? 《黃帝內經》、《難經》,闡發醫理,為我國現存的兩部權威理論醫著;《傷寒雜病論》論述內傷外感各證的辨證施治及處方用藥,肇啟我國臨床醫學之端;《神農本草經》則載錄藥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為中藥本草的祖書。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現一般認為,它不是一個時期、或某一個人的著作,而是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秦、漢幾百年間,由許多醫書匯集,不斷增補而成,其大部分內容形成于戰國。至于托名“黃帝”所作,誠如《淮南子·修務訓》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的緣故。當時托名“黃帝”的書有20多種,《內經》是其中之一。
???《內經》集中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確立了我國醫學獨特的理論,為中醫學的發展起了奠基和導向作用。歷代醫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內經》,而歷史上各種醫學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學術理論也大都濫觴于《內經》。所以《內經》是醫學之宗,不但在歷史上一直是中醫教學的必讀教材,就是現代的高等中醫院校也仍將其作為一門必修的主課。
????今天中醫界遵奉的一套基礎理論,主要也是從《內經》中提煉發展而成。甚至當代醫學科學的某些研究課題,如生命科學,氣功原理,經絡實質,醫學心理學、氣象學等,也或多或少地可從其博大精深的論述中獲得新的發現或有益的啟迪。《內經》包括《素問》9卷和《靈樞》9卷,兩部分各列專題81篇,內容非常廣泛,逐步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并以此滲透、貫穿到中醫領域的各個方面,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臟腑經絡學說:《內經》在長期醫療實踐、活體觀察和古代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討論了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通過經絡溝通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論病學說:包括邪正理論、病因、病機、疾病傳變和病癥5個方面,這些內容占了《內經》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論,《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病因,講到了六淫、七情、飲食、勞傷致病等。病機分析也很詳細,特別是提出的“病機19條”,至今對臨床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