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優越的自然環境與條件,為中藥材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梧州可利用動植物藥用資源達1000多種,三七、苦玄參、石韋等中藥材種植面積31.3萬畝。
??? 梧州人自古以來就有喝涼茶、煲老火湯、做藥膳的傳統習慣,地道純正的嶺南中藥名揚中華,中醫藥調理習慣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
????而如今梧州人正聚精凝神,傳承和發揚著中醫藥的精髓,謀劃著打造中醫藥產業發展藍圖,充分挖掘資源,努力把梧州中醫藥的香澤飄遍神州。
??? 在梧州的歷史長河里,中醫藥使用和發展有不少史話。其中有這么一段:話說諸葛亮南征時駐軍于蒼梧郡,兵將多為北方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大多數將士上吐下瀉,嚴重影響戰斗力,諸葛亮很焦急,急忙找來當地人問個究竟。當地人說,梧州氣候濕熱、多霧(古稱瘴氣),于是便獻上妙方,以當地特產烏龜、土茯苓熬湯飲用,諸葛亮令軍士一試,果然功效如神,大部分將士均痊愈。龜苓膏從此揚名天下。
??? 無論是中醫治療還是中醫藥產業發展,在梧州都是歷史悠久,宛如兩支奇葩綻放在嶺南一方,獨樹一幟。梧州民眾在西醫傳入前防病治病,全靠中醫。雖然西醫是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傳入梧州的,傳入梧州之后的相當長時期內,中醫仍是主要的醫療力量。
??? 清朝以前,所有執業中醫皆為家傳師授或自學,懸壺濟世。民國時期,廣西省政府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梧州成立“廣西省立梧州區醫藥研究所”(實為中醫學校),培訓中醫人才,使中醫藥學繼續繁衍。
??? 1958年,梧州成立中醫藥研究所,開展中醫藥研究工作。
?? ?1960年,梧州市中醫院成立,其門診量很大,曾是梧州市三大醫院門診量的總和。梧州中醫藥產業起步早。
??? 1934年9月,廣西制藥廠在梧州成立,為廣西最早的制藥工業企業;1958-1959年,市衛生制藥廠、市中藥廠、市制藥廠相繼成立;70年代初,市第二制藥廠、白鶴山制藥廠、市人民制藥廠相繼成立,中醫藥企業規模由小到大,從手工操作到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生產,品種由制劑到原料藥、劑型由丸劑發展到有口服液、糖漿、膠囊、沖劑、針劑等多種劑型共數百個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