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余力 著書立說傳授醫術
余培南告訴記者,他現在最大的喜好是拍攝照片,多找一些嶺南地區各地的草藥和治療蛇傷的土方,然后拍成照片整理好作進一步研究,提供給其他蛇傷醫生。為了能在拍完后整理時,記下照片所處的緯度和經度,方便他人查找,他還買了GPS定位儀。可以想像一個天天背著相機和定位儀的老人家,他是多么的希望能發揮自己的余力,對蛇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那你平時還有什么愛好呢?”“我啊,鼓搗我的花草樹木啊。”余培南從在平樂縣做醫生時起,就養成了上山摘采中藥的習慣。在中西醫結合醫院時,他甚至種了上百種草藥,他說,像拿來止血的“可憐草”、“側柏”;可以止痛的東風菜,這些中藥新鮮的時候治療效果是最好的,余培南像小孩子一樣竊喜道。
在他的影響下,其兒子余永州和女兒余永志也從事中醫藥事業。余永志在1991 年進修過英語,并且也到廣西中醫學院學習了系統的中醫理論知識。同時,她也將父親的醫術學習到家,并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在1997 年,第一屆國際蛇傷學術會議時,她就發表了學術論文,得到與會專家、教授的好評。雖然,從小耳染目濡,余永州也學到了很多蛇傷的知識,但是,他自己更鐘愛于骨科推拿。因此,他除了研究蛇傷治療外,主攻骨科。
從1987年起,余培南先后訪問了香港、日本、新加坡、越南、泰國、澳門、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地。1995年,在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召開的第二屆亞洲國際兩棲爬行動物學術會議上,余培南當選為亞洲兩棲爬行動物學會蛇傷分會(即亞洲蛇傷學會)會長。
從1992 年開始,余培南走上了寫作傳授醫術之路。
1992 年他參加編寫了50 余萬字的《中國殤科大全》后一發不可收拾,連續參與了《中國傳統醫療絕技大全》、《中國百病非藥物療法大全》、《中國百病百草治療大全》的編寫,并擔任副主編。在30 多年的從醫生涯中,發表了學術論文75篇,其中,有31 篇是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
當記者拜讀由余培南、余永州和余永志編寫的《中國蛇傷學的發展》,里面的數據非常詳實,對梧州市的蛇傷患者年齡、被咬月份、被咬的時間、受傷部位、被咬的地點、患者的職業、救治情況都作了科學的圖表、數據分析。
此外,他還編寫了《蛇傷重危癥的救治》和《民間蛇傷驗方》。目前,正在編寫《民間蛇傷驗方雜錦》。而在《梧州市的衛生志》中,作為標本式的專家獻方里,蛇傷那一項,就是由余培南貢獻的良方。
【記者手記】
在政協梧州市委員會文史委編著的《梧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中,記者赫然發現在1999 年6月,余培南先生曾到臺北市參加“職業醫學暨毒蛇咬傷處理研習會議”,成為梧州市第一位訪臺的學者。梧州在蛇傷的治療、搶救方面的水平相當高,而臺灣的抗蛇毒血清研究研制走在前列,雙方在蛇傷醫學中能起到互補作用。同根同源,由用中醫治療蛇傷開始,兩地便搭建起了學術交流的平臺。我們不由得不驚嘆,血濃于水的兄弟情誼,在同為中醫中藥的傳統熏陶里增長,大家緊密地相連在一起,任何情況都阻隔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