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針灸在梧州的發展
民國時期,省立梧州醫藥研究所所有針灸教師給學員傳習針灸醫術。但市內執業針灸專業者甚少,解放后,開業中醫有內科醫師兼任針灸醫療。1954年,市人民政府衛生科首先在公費醫療門診部建立針灸科,由廖壽龍醫師主持診務。1959年,為進一步向市民推廣針灸療法,組織市開業中醫在南環路成立針灸門診部。1960 年,市中醫院設立針灸科,運用體針、梅花針、太乙神針灸、溫灸器、拔火罐等,同時配制止痛酊、逐痹丸、代針丸等藥物,配合針灸,醫療各種痛癥及功能失常等疾病。1964年,該科還開展針灸科學研究,曾用針灸預防流行性感冒、治療假性近視、顏面神經麻痹等,取得顯著療效。
1969 年,全市掀起向解放軍學習新針的熱潮,95%的醫務人員分期分批學習新針療法。梧州市衛生學校設點用新針療法治療聾啞,各大醫院先后開設針室,用新針方法治療各種慢性疾病。其中,工人醫院還用穴位彈撥療法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1978年后,梧州市不斷派醫師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并增添了激光針灸儀、脈沖電針機等科學儀器,擴大針灸醫療病種,提高針灸療效。上世紀80年代中期,梧州市的針灸水平相當先進,瑞士的醫師還到梧州市參觀學習針灸醫術。
針灸發展到現在,卻出現萎縮現象。目前,針灸臨床人才出現“斷層”。而當藥物、醫療器械價格一直在漲時,針灸收費卻似乎與此毫不相干。“技價背離”與人才流失,令到針灸難以發展。古醫籍記載,針灸適應癥有100多種,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針灸治療病癥有43種,可是現在,在許多針灸科常看的病只有10多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