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對小兒的食養衛生一貫非常重視,其對小兒食養的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小兒脾常不足。脾胃為后天之本,主受納和運化水谷,為水谷生化之源。由于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氣相對比成人更為迫切,但飲食的質和量則必須與各個時期的需求恰當地配合,若乳食不當,或過饑過飽,均足以影響其脾胃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故小兒脾胃病較多見,如嘔吐、泄瀉、蟲證、疳積等,均屬常見疾病。
第二,小兒為純陽和稚陰稚陽之體。前者是指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猶如春天的花木,代謝異常旺盛,對水谷精氣等營養物質要求殷切,需要不斷補充。另一方面小兒機體柔弱,臟腑嬌嫩,陰陽二氣尚屬不足,由于生機蓬勃,往往相對的感到陰液的不足,對水液的代謝需要較成人為高,故易于傷陰而有失液之虞,這就是小兒的稚陰稚陽的情況。在小兒的食養中應遵守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的總原則。
現代醫學認為嬰幼兒全身各種器官都在相應地按比例快速生長,是整個小兒時期中最旺盛的增長階段,因此對熱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也格外大。嬰幼兒所需的主要營養素如下:①蛋白質。它在嬰幼兒體內除了修復過程以外,還需要其構成新的細胞和組織,因此所需要的蛋白質較成人多。如果長期缺乏蛋白質,則會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尤其是腦的發育),使身長及體重增長緩慢,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易于生病。一般而言,動物蛋白的生理價值較植物蛋白大,而不同的動物蛋白利用價值也有高低之別。②脂肪。嬰幼兒每日所需熱量大約有40%是靠脂肪來滿足的,故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的脂肪比成人為高,達4~6克,6歲以上兒童需要3克或更多一些,約占膳食中總熱量的 30%~50%。脂肪除供給熱量外,還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脂肪內的亞油酸、亞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為嬰兒所必需,缺乏時可引起體重下降,皮膚干燥粗糙,以及導致維生素A、B缺乏癥。③碳水化合物。它是供給人體熱能最主要、最經濟的來源,也是構成身體組織不可缺乏的原料。嬰兒對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嬰幼兒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碳水化合物在 12—15克之間)比成人多,約占總熱量的50%。若食物中碳水化合物過多,在腸內發酵過強,可產生大量低級脂酸,則易引起腹瀉;若攝入蛋白質量不足,但攝入碳水化合物過量,會不正常地積存一些脂肪,出現虛胖或水腫,并且易于感染;若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則會出現低血糖,并影響其他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使體內蛋白質消耗增加,造成營養不良癥。因此當嬰兒體重不增時,可在膳食內適當增加一些糖分,以提高熱量;當體重增加后,糖分供應量就應降低。④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目前認為14種微量元素是人類所必需的,其中除氟和碘外均為金屬元素,它們絕大多數與體內有機物構成復合物,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若微量元素缺乏,可導致多系統功能紊亂,并可引起胎兒畸形及腫瘤,過多則可產生毒性作用。⑤維生素。它并不供給熱量,也不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但參與人體中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是維持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目前已知有 20多種,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維生素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D、E、K等。現代醫學和營養學要求,應根據兒童各年齡期的生理特點給予科學的喂養,要求膳食的組成能滿足兒童迅速成長和消耗的需要,各種營養素的質量與數量要分配合理,比例確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