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時期,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內分泌功能失調,新陳代謝過程減弱,機體抵抗力降低,免疫功能減弱等,這些生理活動的改變,決定了他們對營養需要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的各個內臟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衰老。就消化功能的改變來說,首先是牙齒的脫落,影響到咀嚼和消化;其次是味覺功能減退,因此喜愛嫩軟的食物,同時唾液、胃酸和消化酶分泌減少,而導致食欲都較差;加上胃的運動功能減退,蠕動減少,肌肉萎縮,故胃的消化排空較慢,易于發生胃擴張。又因食糜滯留易在胃發酵,當發酵的食物進入腸管時,發酵產生的氣體會使結腸充氣,則容易在腹部兩側發生疼痛;食糜在升結腸以后通過更慢,故有時在橫結腸處可觸及糞塊。老年人直腸肌肉亦常萎縮,張力減退,故易出現便秘,也易脫肛。中醫認為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與脾胃的運化和受納有關,因老年人的氣血不足,牌運不健,納化功能較差,易發生納呆、飽脹、大便失常(腹瀉或便秘)等癥,在體形上易出現胖而不實或肌膚失儒而虛贏。
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每日需要的營養物質、熱量相應降低,相對要求量少而質精,其特點有幾方面:
(1)熱量。老年人的基礎代謝一般比成年人降低10%~15%左右;又因為老年人體力活動減少,相應熱量消耗也降低,故老年人膳食中的熱量也相對減少,大約相當于青年人總量的80%。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能量可按每公斤體重32~36千卡計算,一般來說每天有1500—2000千卡熱量,就可滿足需要了。過剩的熱量營養常是造成老人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對老人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老年人常見的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的發病都與肥胖有著密切的關系。
(2)蛋白質。蛋白質在老年人的營養上是非常重要的。以蛋白質的量來說,老年人每天供給的量一般為每公斤體重1克,這一標準雖然并不比青年人增加,但因老人代謝降低,所以實際上也已足夠了。如果老年人蛋白質的攝人量每公斤體重少于0.7克的話,就可能發生負平衡,對老年人健康不利,會促進衰老過程;而過多的蛋白質將會加重肝、腎的負擔,增加體內的余氮量。對老年人來說,蛋白質除了要保證數量外,更重要的是保證其質量。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目前已知人體蛋白質中有有10種人體不能合成而必須靠食物來提供的氨基酸,能供應這些氨基酸的蛋白質叫做完全蛋白質;而且各種食物所含蛋白質的利用率也不同,利用率又叫生物價,生物價高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就高,這種蛋白質應占老年人攝取蛋白質總量的50%以上,如魚類、乳類、豆類、肉類都是質量較高的完全蛋白質,所以老年人應當經常食用這些食品。另外,老年人多進食植物蛋白比動物蛋白有利。
(3)碳水化合物。以我國的飲食習慣來說,它主要來自大米、小麥等糧食中的淀粉。對老年人來說,果糖相對比較適宜,因為它能比較迅速地轉化為氨基酸,而轉變為脂肪的可能性卻比葡萄糖等小。所以在老年人的飲食中,可供給一部分含有果糖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蜂蜜、某些糖果等。肥胖者及冠心病者老年人需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4)脂肪。老年人體內脂肪組織隨年齡而逐漸增加,因為過多的脂肪不但不利于心血管和肝臟,而且對其較虛弱的消化功能也是一種不利因素,故脂肪的攝入量一定要有所節制,可根據總熱量的17%~20%供給。我國的飲食習慣中,吃植物的人較多,對健康較為有益,特別是菜油中絕大部分是不飽和脂肪酸,其他如花生油、豆油、玉米油等植物油,也對身體較為有利。
(5)礦物質和水。老年人的飲食中須保證鈣和鐵的含量,由于他們胃酸分泌減少,常會影響到鐵和鈣的吸收,易造成貧血、骨質疏松等情況,故平時要選擇一些富含鈣質而又較容易吸收的食物,以豆類、豆制品、奶類、奶制品等為佳;同時,也要補充含鐵的食物。老年人對鹽分一般并不缺少,鈉的需要量在1天0.5克左右即可,所以食鹽的攝入量每天只需2~3克,若過量則對健康不利。老年人常缺碘,故應適當多吃一些海帶、海蜇、紫菜一類海產品。此外老年人還應該每天有一定量的飲水,因為老年人的結腸、直腸的肌肉萎縮而致排便能力較差,以及腸道粘液分泌量少,所以給予一定的水分是必需的。
(6)維生素。老人的消化和代謝功能下降,會影響維生素的利用,故在老年人的飲食中,維生素的供給要充足,足夠的維生素飲食(如蔬菜、水果、肉類等都具有比較豐富的維生素,但因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所以對這些食品的烹調和加工時,可制成果汁、菜泥、肉糜等形式食用),可增強老年人的抵抗力,促進食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