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的《珠光寶氣》賺盡眼球,卻未贏得人心
2004年的《棟篤神探》是TVB歷年刑偵劇中的一朵奇葩
《宮心計》引發大討論 港劇是否現中年危機?
歲末,TVB的臺慶季照樣進行得轟轟烈烈,永恒的女藝員別苗頭的爭獎橋段,鄧萃雯作個首演嘉賓就被傳歸順換獎,楊怡闖個紅燈就被傳因獎項內定氣不順;臺慶舞臺上,只見年年加入的、陣容越來越龐大的老將集團,倒也群英薈萃濟濟一堂。TVB雄心萬丈喊出“繼續創造,繼續GOOD SHOW”的口號,但電視城外,江湖格局早已滄海桑田。在網絡技術促成各個文化圈的娛樂產品同場競技的時代,無論是北美東南亞的TVB傳統目標市場,還是從來未曾納入收視統計、卻不容小覷的內地市場,港劇影響力的日漸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在華人文化圈,TVB一直有文化心理的認同優勢;然而現代觀眾的包容度與接受度日趨加大,對劇集本身的創造力與生命力的要求更高,如此背景下,難怪近日“港劇30年來無進步”終于形成論斷。TVB這樣中意影射職場,自己也仿佛一個鉆入瓶頸的高級打工仔,失去米飯班主的歡心,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然而不是時代變得快,實在是TVB也夠偷懶。進入新世紀,當美劇以電影制作水準突飛猛進,英劇在批判現實與精致古典的兩端磨練日深,日韓將唯美偶像與催淚倫理發揚光大,務求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TVB卻固執討好本地師奶口味,連一度相當超前、吸引知識分子的《妙手仁心》《一號法庭》系列都剔除出隊,產品如此單一,受眾也不過是600萬人口中的兩三成而已。
抄題材,換湯不換藥
近十年來,我們不能冤枉TVB沒有睜眼看世界。事實上,港人的流行嗅覺一向靈敏,TVB也曾將諸多當年熱播的熱門電視劇改頭換面,力圖“好風憑借力”。然而商業運作的急功近利始終有傷劇本打造的精心程度,TVB抄創意、抄橋段,卻不能賦予橋段自圓其說的內核;而所謂的本土化過程,卻讓無論多么有個性的人物,落到港劇中就又變成港劇體系中傳統的人物,缺乏耳目一新之感,而劇集成色更是不能與原劇相提并論。
TVB“借鑒”劇集之不完全名單
《24小時》——《爭分奪秒》(2004,鄭嘉穎、譚耀文、方中信)
《女人天下》——《金枝欲孽》(2004,鄧萃雯、黎姿、林保怡、陳豪、佘詩曼、張可頤)
《欲望都市》——《窈窕淑女》(2005,陳百祥、苑瓊丹、伍詠薇、滕麗名、韓君婷)
《越獄》——《蘭花劫》(2007,蘇玉華、田蕊妮、唐寧、陳錦鴻)
《CSI》——《法證先鋒》(2008,歐陽震華、蒙嘉慧、林文龍、鐘嘉欣)
日韓偶像——《最美麗的第七天》(2008,鄭嘉穎、周麗淇、黃宗澤、唐詩詠)
……
可以說,這些劇集皆有一兩點可觀之處,卻總有什么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沒有發揮完全,因而無法取得淋漓盡致的成功。真正成就的只有《金枝欲孽》,也是有賴于劇本方面氣象宏大,無論是劇集希望表達的人文含義,還是劇集中種種轉折關節的設計,單獨抽離出來皆有可說;人物也因此相當立體,魅力至今不衰。但《爭分奪秒》勝在情節、輸在人物;《窈窕熟女》則將原劇中的精英態度市井化;《法證先鋒》對罪案的抄襲與制作的粗陋已經飽受詬病,人物更仿佛隨便一個都市劇中都能拎得出來;至于《最美麗的第七天》,絕癥的勾兌并不悲情,節奏也算明快,但僅就劇集而言,卻依然淹沒在蕓蕓眾生中,不覺讓人非議它被拍出來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