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日不落”企業的迪拜世界公司近日出現大規模債務違約。迪拜這個海灣“夢幻之都”也似乎突然景象凋零,日薄西山,全球金融市場隨之猛烈震蕩。對于正在走上復蘇之途的世界經濟而言,這只是個被放大的單一事件,還是又一個連鎖性反應的開始?是一記及時的警鐘,還是新的負擔?迪拜模式的得失該如何看待?各界觀點不一。
爭辯之一:迪拜風險大與小
“世界金融體系現在已經更加強健,可以應對正在出現的問題,”英國首相布朗在迪拜出現債務危機后對媒體如是說。盡管市場風傳英國各商業銀行在迪拜債務危機中的風險敞口不小,近日各銀行股價大跌,但布朗仍認為這只是一個小挫折,和不久前發生的金融危機遠不能“等量齊觀”。
法國總理菲永也認為,海灣國家擁有足夠資源以保證世界經濟不會再次陷入金融危機。美國財政部則表示正在密切關注事態進展。
同時,迪拜一些本地人士認為,外界過度夸大這一事件的影響,有些國際炒家借此題材發揮,從中牟利。迪拜經濟學家艾哈邁德·賽義夫強調,迪拜并未徹底倒債,只是作6個月的延期安排。
不過,仍有不少大型投資機構認為,雖然目前看全球各銀行在迪拜世界公司債務上的風險頭寸僅有120億美元,迪拜整體債務水平也就在約800億美元規模,但這一危機的“溢出”效應究竟有多大還有待觀察。市場雖已作出明顯反應,但由于海灣地區國家進入宰牲節,再加上全球部分市場假期和周末關閉等因素,這一風險源頭地區的信息披露并不充分。
美國銀行的分析團隊認為,最好的結果是這一事件僅限于迪拜商業領域,解決途徑可能是阿聯酋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或者出臺一個對市場有利的債務重組方案。
但美國銀行強調,迪拜的問題也可能加重并引發“更大規模的主權債務違約”。彭博社援引的獨立機構數據顯示,目前迪拜的外債總額已經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3%。
美國銀行分析師貝諾特·安和丹尼爾·特奈高瑟指出:“沒有人能排除出現‘尾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這種風險爆發的幾率雖小,但一旦爆發代價高昂,可能造成類似阿根廷和俄羅斯債務危機那樣的影響,導致新興經濟體外部資金“斷流”,新興市場整體受到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