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鳳陽鄉間,如同穿行在鄉土中國的千年滄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饑餓中崛起,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農民的吶喊與抗爭,但后來,“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鳳陽花鼓聲,伴隨著乞討、流浪,成為鳳陽人共同的辛酸記憶。
革命起于貧窮。向窮困抗爭,與命運搏戰,這是中國農民求索千年的主題,更是橫亙在當今小崗人面前繞不過去的坎兒。20多年來,小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沒有探索,但幾經沉浮最終沒成氣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崗村的步子明顯慢了。
2005年秋天,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沉浸在秋收喜悅中的小崗人再次興奮起來。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用平實的20個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記中記錄了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心得:“作為一名選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離中央的要求,離農民群眾的愿望,還有很大差距,這令沈浩常常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靜夜孤星、青燈黃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頭那間小屋中,“三農”問題的書堆滿了書架、案頭;他還帶著“大包干”帶頭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華西村、耿莊、大寨、西溝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經。
從書本中找思路,從實踐中學范例。沈浩的心中漸漸明朗:開發現代農業,發展旅游業,招商引資發展村級工業。
要邁開步子,先要解放腦子。然而,這又談何容易!
遇到重大決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帶頭人們一起“拉拉呱”。過去“兩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齊,矛盾多、積怨多、問題多掣肘小崗發展,如今冰封開始融化了,人心開始聚攏。
優質養殖示范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也開始生產了,大包干紀念館建起來了……
離小崗村不遠處,有著名的滁州瑯琊山醉翁亭,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樂”的思想時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讓小崗村人同樂,先得讓大伙同富。
村民們的農家樂旅游服務啟動了。小崗村當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紀念館、文化廣場等成了一個個旅游景點,“小崗人家”、“大包干餐館”、“金昌食府”等餐館紅火起來。沈浩還爭取到有關部門的支持,開辟了直通合肥的長途汽車線路,創安徽全省由一個村發往省城班車的先例。2006年春節前,26戶住房比較困難的農民都住進了16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
小崗要發展,村黨組織建設是關鍵。沈浩從抓班子、抓黨員、抓陣地入手,在上級黨組織支持和幫助下,充實和調整了村黨組織,把年富力強、作風過硬的骨干,把有點子、出力氣的致富帶頭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創業的大學生村官,吸納進班子,建起了小崗村的第一個黨員活動室,第一個大學生民兵連……
村里的路平了、燈亮了;小崗人心中的燈,也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