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在發生地震的海地首都太子港,人們在一處房屋廢墟中搜尋幸存者。加勒比島國海地當地時間12日下午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造成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受損或倒塌。當地人士稱地震恐致數千人死亡,震后救援工作現已展開。新華社/法新
板塊移動引發地震 不可預測期待減災——美研究和勘探機構專家就海地地震成因及減災答記者問
新華網華盛頓1月13日電(記者任海軍)加勒比島國海地于當地時間12日下午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和大氣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彭志剛、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維克托·蔡就此次地震的成因及如何減少地震損失接受了新華社記者采訪。
記者:加勒比地區是否為地震危險帶?
彭志剛:加勒比地區是非常活躍的地震帶,因此地震學家對這一地區發生如此大的地震并不感到十分驚訝。
維克托·蔡:包括海地在內的加勒比諸島位于加勒比板塊與北美板塊的交界地帶,因此這一地區很容易發生地震。
記者:海地地震的成因是什么?為何主震后發生很多余震?
彭志剛: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公布的地震定位及震源機制,海地地震發生在“恩里基約-芭蕉園”斷層的左旋走滑斷層,這一斷層的類型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安德烈斯斷層相似,它每年要承受約7毫米的板塊移動。達到里氏7級的地震可能在數月至數年內陸續引發余震,其中一些余震的震級會比較高,導致進一步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