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時黑茶收購的記載,散見于存世的各地地方志及文獻:“采辦黑茶,在進山辦茶前作好準備工作:‘先要擇點應用什物家具器皿以及篾器、木器,……再要擇選(茶)行內先生、管樓、管廠、管行人等’;要從色、味、形等方面辨別茶的真偽,‘重條緊、色順、紋直、沉重、味佳、外烏油色……’;其時,粵港茶商尤其注重茶葉質量,絕不以次充好,強調‘以質論價,靚茶好價’,申明‘勿惜價,貪便宜,豈有好貨。’”
????一直以來,茶商與茶農、茶行的關系非常密切。據筆者向當地多名老茶人了解,當時收茶多是茶商在六堡合口街(當地口音讀“鴿”口)開設分號、分莊(或稱子莊),在采收季節,由茶號派人進六堡按級別定好價格后,直接開秤收茶。毛茶經分篩、分級后,統一用大籮筐裝好,通過六堡河這條“茶船古道”,經梨埠、封川運回廣州總號,加工精制后,踩籮或制成餅茶,裝箱銷往海外各地。這種做法多數是廣州外來的大茶號,如萬生茶莊、廣元泰茶莊等。
????據80多歲的老茶人陳振東回憶,當時收茶和開設茶莊的很多,有英記、萬記、同盛、公盛、源盛、盛發等等,非常多,大多是廣東的茶商,如生記的老板是鶴山的,一個姓溫一個姓梁。盛發茶莊是附近旺甫人所開,姓梁。據李旭秋老人回憶,最多時,十多家大的茶莊云集六堡,其他小的商販就更多了。茶莊的多與少的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六堡茶的興衰沉浮。
????當時,六堡所產的茶交易一直以來都很暢旺,據李旭秋老人回憶,不同的時期,在收茶的季節,六堡的合口街、馬連坪等多處專門都設過茶葉收購“集市”,部分茶商茶農則聚集在合口街大樟樹下(當地稱為“樟木根”)開秤收茶。而廣元泰、萬生、英記等最有實力的茶莊則在六堡專門開設有分號,由茶農上門交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