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收茶的店鋪大多已不復存在,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是當時的稱之為“茶亭”的一個屋子,青磚所砌,是當時收茶的一個交易地點。這個“茶亭”是當年六堡最為富有、最大的地主韋景平所開設。“茶亭”位于路邊,大門外有青磚柱支撐起寬闊的檐廊,看來估計是方便茶農們交茶時等候歇息而設。
????另外,據原六堡鄉鄉長老茶人鄧兆明回憶,有部分茶農直接挑茶到合口街上的茶莊進行交易。也有部分茶莊是通過熟悉六堡當地情況的“二老板”到直接各個村寨,與茶行的人一起看茶定價后,由茶農挑茶到合口街“樟木根”交茶,而“二老板”則分別向茶農、茶商收取一定傭金。后來,精明的六堡人出現一些專門跑村進寨收購毛茶販運到廣東牟利的群體,后來漸漸發展到當地或附近鄉鎮的茶人自己開設收茶的茶莊。
????由于當時在合口街收茶的客商、茶莊很多,競爭甚是激烈。為了保證收到更多更好的六堡茶,很多茶商各出奇招。有的是依仗當地雇來的“二老板”的人脈和資源,“掌握”部分茶區的茶農的毛茶;有的與茶農協商長期訂貨,特別是一些著名的如黑石、恭州所產的茶,這個有點類似于現代的模式。
????據對六堡茶掌故頗為熟悉的鄧永斌說,當年,六堡的交通很不方便,地處深山之中,只是靠六堡河運茶葉出去后,回來時載回所需的日用品,物資非常匱乏。而且,山區茶農大多生活很苦,寅吃卯糧。一些精明的茶莊茶商就推出了茶農記賬“賒”去日用品,等來年茶季時交茶來抵扣的做法,既幫助了一部分的茶農,又保證了收購毛茶的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