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海邊漁民沿習祭祀媽祖,已是眾所周知,而以蛇為圖騰的倉吾氏族蠻夷們之水上女神為龍母,卻不大為北方學者所知,或知而蔑之。
????據傳,龍母姓溫,藤縣人,出生時天降祥瑞,鳥雀和鳴。長成后有辟谷之術,神力超人,能望空而語,與神靈對答,預測禍福;白鹿隨從,能蹈浪行江,行醫濟世,遂為統領世間百獸之西江女神。某日,溫氏在西江邊浣紗,發見一大石卵,拾回孵化出五條小龍,悉心飼養。
????五龍長大,龍母教其為人間造福,守護江河,體恤舟漁,行云播雨,以利五谷,不得翻江倒海,遺患人間。五龍孝順馴服,溫母被百越民眾視為首領,率眾開荒拓園,治澇抗旱,使百姓安居,從此蒼梧五谷豐登,風調雨順,漁樵頤樂。正遣童男童女往東海求方士覓長生不死藥的秦始皇聞知,喜不自勝,即遣使迎龍母進京,五龍隨行護送。龍母四次起程,均行至桂林而折返,終不舍蒼梧百姓。始皇乃允其永留西江以慰民心。
????龍母仙逝后,西江各埠均建有龍母廟,兩岸民眾時常禱拜,歷朝皇帝和南來官員均有祭祀。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6年)征交趾,水師凱旋,認為是龍母庇佑之功,乃重修梧州龍母廟,皓封龍母溫氏為永濟夫人和靈濟崇海妃,五龍亦一一賜封。以上就是西江兩岸民眾流傳的龍母故事。此故事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其文化內核必定有令其永恒不哀的旺盛生機。
????龍母形象和故事,是蒼梧文化的一種精神體現----- 是西江民族心靈的慰藉;是對和諧社會的呼喚。龍是水文化的產物,沒有豐富多樣的江河文化生活,就不能產生龍的圖騰。龍母文化的起源是由龍崇拜向母儀崇拜的升華。龍母對五龍子的教誨和約束,不僅僅是勸人行善,更核心的是體現民意對權威的約束和訴求,體現民意至上。龍子護母,顯然是孝文化的樣版。和諧社會的原始真義,民意不可違,權威不濫施,以人為本,社會和諧,于此可見。
????以古蒼梧為中心的西江流域的古越民族,在上古時代與江漢間的楚荊民族已有文化交往。春秋戰國時代蒼梧地屬荊楚,是泛楚文化的屬地,形成特色鮮明的楚越文化。楚越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質表現如下八個方面:
????1、宗教信仰----信鬼盛巫,崇拜龍鳳;
????2、民族性格----強悍剛勁,崇尚武力;
????3、飲食-----好食水產異獸,喜酸甜苦冷;
????4、服飾----高冠佩玉,小腰長袖;
????5、居住----層臺累謝,園林風味;
????6、器用-----廣泛使用竹編制品;
????7、藝術-----能歌善舞,巫歌盛行:
????8、葬俗-----像君設室的棺槨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