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災情頻仍,“東邊日出西邊雨”或“南邊洪澇西邊旱”,是常有的天氣現象。
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給民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正值抗旱救災的關鍵時刻,3月19日至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云南省曲靖市查看旱災,慰問民眾。從電視上看到鬢發花白的總理,站在干渴龜裂的河床上,踩著干裂的土塊走著,并彎腰撿起一個蚌殼,皺著雙眉沉默良久的情形,筆者如臨其景,深受感動,心情也像久旱盼甘露,期盼及時雨早早到來祖國西南。
旱災無情人有情,西南旱區的災情不僅牽系著總理的心,也牽系著全國同胞的心。一場大旱如炎炎之火,也給我們以諸多“烤問”和反思:
“烤問”之一,我們的水利設施建設是否完善?中國旱澇頻發,自古以來各地政府官員就注意通過建設水利設施應對旱澇災害,即:逢洪澇,疏通河道,庫塘儲水;逢干旱,開閘引水,以濟干渴。但這些年來,有些地方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處于無人問津的地步,不僅很少添建新的水利設施,而且原有的水利設施也大都荒廢了。以致于,天災來到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根本解決旱澇災害問題。
“烤問”之二,我們的用水方式是否有利于節水?我國的水資源本來有限,包括北京在內的許多城市和省區是嚴重缺水的。但盡管如此,我們的一些政策卻與節水背道而馳。比如,本來對有些耗水量大的企業是要減少或淘汰的,對這類新企業的注冊和審批是要嚴格設立門坎的。但這些年,因利益使然,在許多地方,高耗水企業,以及洗浴休閑俱樂部等高耗水場所仍不斷增加,什么人造“水上世界”、滑雪場、自動洗車坊,諸如此類仍層出不窮。再加上,國民也大都沒有節水習慣,大手大腳浪費水成為大家的共同垢病。如此下去,遇到干旱當然束手無策了。
“烤問”之三,對旱澇災害的應對機制是否健全?西南地區旱災,實際上從去年秋天就開始了,持續時間很長。如果我們有長效健全的應對機制,早做準備,有序應對,尋找并引入新水源,災情是否會應對得從容些?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旱情如火,在旱情的“烤問”下,作為每一個被納稅人供養的人民公仆,應多多憂民之憂、解民之慮。當然,作為每一個普通國民,也應“從我做起”,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為國家減災防災盡微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