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被重視的地下水源
會澤縣芹菜村村民找到了新的水源 本報記者 金林 攝
水塘村如今基本上放棄了農業灌溉的希望,村民的底線只是希望“有口水喝”。在水塘村的一個村小組,村民李樹芬和40多戶村民靠村頭的一口井勉強度日。昔日滿溢的井水現在也已經回落了不少,每天只要多打幾桶水,井水就開始犯渾。所以村民們達成了一個協議,嚴禁其他村的村民到井里打水,并且執行輪流監管的方式。
對于李樹芬來說,走到這個地步也并非她所想,只因為現在的形勢是“滴水貴如油”。李樹芬說,這口井她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了,換句話說,在40年的時間里,村里再也沒有打過任何一口新井。“要是村里再多幾口井,現在村民喝水的壓力會小一些。”
正如李樹芬所說,云南的地下水一直存在利用不足的問題。面對干旱,云南省國土資源廳緊急派出了“找水突擊隊”開采地下水。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連舉透露,目前已對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紅河、文山干旱嚴重缺水地區進行了實地選點核查,初步確定了鉆井施工點。其中個舊、開遠、蒙自、彌勒、瀘西、建水6個縣(市)的9口地下水深井鉆探井位已全部確定,蒙自縣雨過鋪鎮關圣莊應急抗旱供水井已開鉆施工。“就在幾天前,突擊隊剛剛在峨山打出一口深水井,暫時解決了當地4000多人的飲水問題。”
然而對于打井取水的實際效果,云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王宇說:“在山區,鉆井的成功率很低,遠不到一半。更重要的是,打井若不慎,會令局部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原有水源點枯竭,進一步加劇山區缺水。”此外,時間也是一個問題。鉆井需要的時間從十多天到一個多月不等,估計在4月份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不過,臨時抱佛腳總比不抱佛腳好。”
自食苦果的水利設施
除了村里井口不足以外,對于水利設施過于陳舊,李樹芬也有著深刻的體會。“田里面的溝渠是1993年的時候修的,當時村里還種水稻,后來全村人改種旱地后,溝渠依然沒有做任何完善,結果一些溝渠因為地形改變成了廢渠。”而村里用來儲水的水塘更是十年如一日。李樹芬說,早在2005年遭受干旱的時候,就有村民提出擴大水塘容量以備不時之需,卻被村里以資金不足回絕。李樹芬面對干枯的水塘,心里涌出了一股“早知現在何必當初”的滋味。
那么,云南的水利設施究竟是什么狀況?省水利廳一名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云南的水利設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一方面,云南小型水庫幾乎沒有進行過修繕。結果如何呢?云南目前已經有1/4的鄉鎮政府駐地飲水困難。這還不是最差的,比小型水庫規模還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僅缺乏資金修繕,更沒有相應的科學管理,導致在干旱襲來之時比小型水庫更快枯竭。而對于那些群眾自發挖掘的小水窖,在沒有水源補充的情況下,更是毫無抵抗旱情的能力。
面對這些問題,云南已經開始考慮作出調整。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楊光成說,從長遠看,云南要下決心解決水利化程度低的問題。“早在7年前,人大代表就提出了滇中調水建議,不能再拖下去了,希望能夠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定下來并開始實施。”楊光成舉例說,面對嚴重的旱情,必須要有高標準的水利工程才能解決。上世紀70年代末,賓川遭遇了特大旱災,缺糧9個月,當時在全省的支持下度過了難關。吸取了大旱的教訓后,實施了“引洱入賓”工程,當時投資了3000多萬元,修建了7.7公里長的引水隧洞。該工程的實施,把賓川的水利化程度由30%左右提高到了60%左右,翻了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