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喝水的莊稼地
水塘村無水灌溉的情況也引起了呈貢縣農業局的重視,呈貢縣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張瓊華每周都要到水塘村指導抗旱工作。在張瓊華看來,今年農作物損失慘重,干旱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灌溉水浪費嚴重的問題也絕對不能被忽視。“農業是云南用水大戶,每年用水量高達110億立方米,而水的利用率僅有40%左右。”有科學家計算過,按照中國目前的灌溉方式,1斤米要“吃掉”1噸水,這也正是多年來困擾張瓊華的問題。“目前,云南的灌溉渠道1/2是土渠道,這種傳統落后的灌溉方式滲漏量大。加上受建設時期各方面的制約,灌區絕大部分的水庫老化退化嚴重。張瓊華說,田間工程不配套,水庫灌區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落后的灌溉方式,再加上土地瘠薄,導致了水、土、肥流失嚴重。
而對于云南山區來說,情況要嚴重得多。雖然云南是珠江發源地,又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水資源豐富。但在被橫斷山脈深度切割的西南山區,人們居住的村子和河流之間的垂直距離往往是上千米。由于山區無水源可灌溉的面積巨大,這部分土地只有靠天吃飯,沒有雨就沒有糧食。
如何打破當前的困局,張瓊華說,目前的情況沒有必要去引進昂貴的滴灌噴灌設備,可以組織短期的農業節水技術培訓班,教給村民一些可操作的節水灌溉竅門,并積極鼓勵農民利用身邊的材料來制作節水灌溉設備,提高城郊農民抵抗干旱的實際能力。
就在此前,云南省農業廳廳長湯克仁也表示,不僅是云南,中國大部分地區多以漫灌等低效能的傳統方式為主。“為什么會這樣?問題的關鍵不在技術,而是因為先進的灌溉方式成本高。”然而百年大旱讓云南明白,有些錢是不能省的。湯克仁表示,今年云南將加快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的步伐,目前昆明的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普及科學灌溉。
未來降雨將增多
或許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能讓久違雨水的云南人稍微松一口氣。許建初在一份名為《云南氣候變化事實》的研究中指出,接下來的30~40年云南的降雨量總體上會增多。研究同時指出,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云南進入一個新的偏暖時期,未來10~20年左右,云南氣溫仍維持偏高趨勢,未來30-40年內云南氣溫將以偏高為主。“如果考慮到人為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云南的氣溫上升幅度將加大,降水將更多。”
問題是,這和之前氣溫升高引起降水減少的結論不是互相矛盾了嗎?許建初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接下來的幾十年,云南氣溫升高的幅度略低于全國平均值,如果從全國的角度看,云南的氣溫還算是下降,這也是云南降雨將增多的原因。“同時,按照降雨周期來看,未來的30~40年云南正好處于雨水增多的超長周期中。”
無獨有偶,國家氣象中心采用氣候中心發展的大氣模式與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發展的海洋模式綜合而成的模型模擬的未來氣溫變化結果證明了許建初的推斷。模擬結果表明,云南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在21世紀末可能增加3.5℃左右,降水量也主要處于偏多的階段。
“也就是說,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云南再次發生嚴重干旱的可能性會減小。”對于這個研究結果,許建初卻表現得十分冷靜。許建初說,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感到興奮是因為處在百年大旱的背景下,這多少會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味道。如果冷靜想一下,會發現云南面臨的挑戰并沒有真正減輕。“只要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沒有降低,云南的未來都將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旦未來某一年降水過于充足,云南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而按照目前云南的水利設施條件來講,依然沒有和大自然抗衡的能力。”
聽起來這樣的觀點未免過于悲觀,但許建初說這并不意味著要放棄努力。許建初說,目前政府已經采取各式各樣的辦法抗旱救災,但其實最根本的方法是要建立節約用水的觀念。“我們雖然不可避免干旱的發生,但至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過得更好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