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3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13分報道,據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最新統計,截至3月16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達645萬公頃,超過多年同期均值近180萬公頃,有2000多萬人因旱飲水困難,其中,西南五省區是重災區。
針對持續旱情對農業的影響,中國之聲特約評論員白中華做了如下點評:
白中華:應該說,到目前西南抗旱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不僅較好地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而且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大春作物的播種。大旱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還是很多的,給我突出的感受是這次抗旱,應急措施多了,防范和計劃措施少了一些。這說明我們的抗旱防災減災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
首先,水利設施和地質勘探要避免北重南輕,建設和投入要南北通盤考慮,水利設施不僅要有水庫、渠道這種供水設施,還要有一家一戶的水窖、山塘這種儲水和蓄水的設施。地質勘探要細致、全面,哪里有水、深多少、水質如何?都要搞清楚。還要健全打井隊伍,購置先進的打井設備以備應急。
應該說農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因為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面對的都是活的(東西),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在其生長的過程當中,就面臨著旱澇、病蟲害等自然災害。
在抗旱當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農技人員嚴重不足,抗旱技術不能及時、有效地深入到田間地頭,甚至有人說,我們農技體系已經處于網破、線斷、人散的狀態。其實,網沒有破,只不過有的地方好一些,有的地方差一些;線也沒有斷,只是沒有聯系了,農民跟技術員的聯系少,還有就是人還在,只不過是這些人可能不是能夠下到田間地頭傳授抗旱技術的技術員。
如果農業的防災減災措施做到細致的話,尤其在抗旱當中,首先我們要完善預測預報,因為如果預測預報及時準確,可以為抗旱贏得時間和空間的余地;第二,要有應急機制,是什么樣的災害,怎么樣處置,有相應的人員配合;第三,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選育、改良和篩選出耐旱和抗旱、抗病的這種種植品種和養殖品種,如花椒樹死了,不種花椒了種什么?如種水稻的地方種不了水稻,改種玉米,那個玉米品種是不是足夠抗旱?第四,我覺得這點特別重要要,建立完善農業保險,讓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再大一些,尤其是理賠額再提高一些,只有建立完善這種應急的防災減災體系,我們才能做到反應快速,措施有效,也才能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