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水、出湯都有講究。
四、實戰演練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為濃淡打好基礎。
110ML蓋碗,投茶7克。這個投茶量基本保證了比例的協調。個人可根據口味自行調整。同時調整每泡時間,加以配合。比如說,希望多泡幾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時在開始幾泡盡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雜味。
依上面第4點中的方法,自行選擇。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則蓋碗不太好烘,二則比較浪費水。烘與不烘,我們都可以通過沖泡技巧抑制雜味,提升口感。
3.洗茶:溫潤茶葉,清潔葉面。
從洗茶開始,請溫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穩定。不要使茶葉猛烈翻騰。洗兩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點,拉細水線,降低洗茶的水溫。第二洗可以適當降低,提高水溫洗茶。洗茶后盡量徹底瀝凈茶底。
洗茶時一般需溫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潔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來的茶水溫杯。我個人推薦直接使用燒水器皿中的開水溫杯燙盞。無論視覺還是實際效果,都更清潔。
小技巧:在洗茶溫杯時,請將置茶的容器開蓋放置,便于雜味逸出,也便于葉底降溫。
4.前三泡:抑制雜味,提升湯感。
基本方法:定點吊水,緩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對運動降到最低。注得夠緩夠穩時您會發現蓋碗中水色很淺,不會像猛沖那樣一下把紅褐色的茶湯甚至渣子都翻騰起來。
出湯時,我們理所當然的建議使用公道杯。這樣顏色、滋味物質會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會發現緩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湯很軟、很粘、但沒有什么氣味。
每泡出湯完畢后,筆者建議瀝凈茶底。留湯沖泡雖然會增加泡數,但會改變滋味物質浸出的節奏和協調性,為沖泡增加很多不確定性。
5.中間三五泡:有香有水,協調交融。
基本方法:緩慢旋水,穩定注入。不可猛沖。要把水溫、以及水和茶的相對運動控制在比較合理的水平上,我們才可以兼顧香、水,達到協調。下圖中左邊是第四泡旋水加猛沖的茶湯,注水4秒,浸泡26秒;右邊則是同一茶第三泡穩定緩慢旋水注入產生的茶湯,注水9秒,浸泡21秒??梢悦黠@看到,左側茶湯深、暗且濁,右側淺、亮且透。區別之大,簡直讓人不能相信是同一泡茶,僅僅調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穩定旋水說來簡單,實則很考技術。但實際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點多高?這些都需泡茶者根據茶性、品飲者的口感需求等做實際的調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湯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沖注水,葉底保持持續高溫。沖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點亦可旋水。重要是要沖擊、翻騰葉底,同時保持高水溫,以充分激發陳香。
茶葉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質,提升陳香的雙重考慮,我們需要提高浸泡時的水溫。這時,和初期正好相反,我們不但不開蓋降溫散味,還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葉的高溫。紫砂壺由于其本身導熱性差,保持葉溫的能力天然較強。而蓋碗則降溫極快,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動作次序:
準備出湯時開始加熱水->水將沸騰時開始出湯->湯出凈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7.整個沖泡過程中,不要搖,攪、撥動葉底。這樣做既會使茶湯渾濁,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顯。
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穩。即使高沖也要保持水柱平靜光潤。
五、余話
制茶者講究看青做青,品飲者一樣講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勢從白茶泡到黑茶,從開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協調的茶湯的,也頗有“耽誤了好茶”之虞。
順勢而動,以和為貴。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體察和調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靜的心態帶來平和的動作,平和動作帶來協調的滋味。對泡茶動作的揣摩和練習像一種修行,會幫助泡茶者達至好的心境,進而也帶來好的茶湯。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