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總體逐漸向好,各地紛紛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特別是今年“兩會”之后,一時間各地出現了普漲最低工資的熱潮。而面對日漸擴大的收入差距,一次的調整顯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百姓呼聲,有關部門正在試點建立低保、最低工資、基本養老金與物價水平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
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負責人特別強調,要積極推動建立低保、最低工資、基本養老金與物價水平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據了解,目前已有山東、江蘇、浙江等7個省建立了相關聯動機制。
4月6日財政部在其網站公布的2010年工作要點中,也將建立與物價變動相適應的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列入。要點強調要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建立與物價變動相適應的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作為動態調整機制中重要一環的各地最低工資標準,也在今年陸續出臺。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透露,繼浙江、廣東、福建、上海、天津、山西等地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后,今年還將有20個省份計劃調整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過20%。
2010年以來,江蘇省在全國率先確定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隨后,浙江、廣東、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東等地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過20%。在已調整標準的城市中,上海月最低工資標準1120元/月,為全國最高。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廣東,為9.9元/小時。 (仲新)
山東2008年起實行低保與物價聯動
2008年5月起,山東實行低保與物價聯動機制,物價部門編制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以下簡稱低收入價格指數),作為各級政府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重要依據。當年度低收入價格指數同比漲幅超過5%時,啟動聯動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