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一些干部抱怨基層工作難做,特別是和基層群眾打交道時,有許多事情解釋得稍不清楚就會產生矛盾,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工作也隨之很難推進。
這話說得也有點道理。在當前的許多基層工作特別是涉及群眾利益的工作,政策性很強,要向群眾解釋清楚的確要費點工夫,卻又必須解釋清楚。譬如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就有很多問題要嚴格按照政策規定講通講透。比如有些群眾對國家的惠農政策了解不深,往往誤認為自己子女參保的那一份錢交的是“冤枉錢”,有幾個子女的老人甚至認為,自己子女不應該交那么多錢,他們直接給自己還劃算。但筆者了解到,在群眾提出疑問、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有些做宣傳發動工作的干部往往不耐煩地將其打斷,或簡單地答以“政策規定”,這就容易產生誤會,造成越是解釋越是纏繞不清。
實際上,任何一項政策、制度的出臺,其內容都是相對較宏觀的,群眾有不理解之處在所難免。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的基層干部做過細的宣傳解釋,讓群眾知情然后支持和參與。所以,群眾有疑問、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應當先讓他們把想說的話先說出來,然后再找恰當的機會、用適當的語言進行解釋,這樣可能更為事半功倍。
傾聽是一種人生哲學,更是一門藝術。傾聽民意是干部應該學習掌握的藝術,只有傾聽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突破口。傾聽有時候比解釋的效果更為顯著,就像江河發洪澇,防災減災的最有效辦法就是疏、堵結合。態度和藹地對待群眾,建立良好的干群關系,需要干部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從傾聽之中掌握社情民意,從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工作思路。因此,從事基層工作的干部應該學會傾聽,應該把傾聽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領會并掌握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