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勇8月10日作客梧州零距離網直播室,與網民互動交流,標志著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網絡問政。據《西江都市報》8月17日報道,網絡問政平臺開通一周以來,市民提出的30多個問題,僅有2個問題有“答復”。其他一些部門網絡發言人則表示正在準備答復,但由于涉及問題較為復雜和對操作程序不熟練,因而回復的時間有所延誤。
????在信息化社會,網絡已經成為老百姓與政府對話的平臺之一。網絡問政既是百姓談論民生熱點話題、表達民意民情民聲的載體,也是政府部門展示政府形象和辦事能力的窗口。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關乎民意民情民聲的網絡問政,在開通的第一周就呈現“一頭熱一頭涼”的怪現象,這不禁讓人遺憾。
????事實上,自今年全國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開始網絡問政后,網絡問政新形式開始在全國各地竄紅并走熱,各地政府紛紛把行政觸覺延伸至網絡,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熱情地接納來自各個階層的網民的聲音,解答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網民的疑問,處理不同地域的網民的各類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網絡問政的進步與發展。但反觀我市,盡管已經有市委書記為網絡問政開了好頭,卻因為部分職能部門及其負責人對網絡問政的真正價值和功能缺少認識,導致網絡回復緩慢,“急癥遇著慢郎中”的問政尷尬也隨之產生。
????“網病還需人來醫”。筆者認為,要打破這種問政尷尬,還需從提高職能部門及其官員的政治水平、業務素質和專業能力入手。例如,加強政治以及專業學習,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加強對相關辦事員的網絡知識培訓,提高他們的網上操作技能;建立相關制度,鞭策約束相關人員,以確保網絡問政“件件有回音,樣樣有解答”。另外,對于網民反映的涉及多部門的民生問題,相關部門也應當思考良策,以督促不同部門盡快從各自職能范圍內作出答復,避免扯皮推諉、浪費時間。
????總之,要想提高網絡回復的速度,賦予網絡問政活力和生命力,就得給“郎中”補上政治課、業務課和網絡課,讓“郎中”肚子有料,腦子有想法,對網絡問政有辦法。只有高水平的“郎中”,才能更好地在“網絡問政”這個平臺,為老百姓的疑難雜癥把脈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