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星期,筆者經過一中花圃,看到有個老人家被電動車撞倒了,撞人者逃逸。圍觀的人很多,七嘴八舌的議論著事發經過,卻沒有一個人報警和叫救護車,最后有個路過的年輕人打了電話,老人家才被送上救護車到醫院救治。
圍觀的人那么多,都有一時半會了,有幾個路人更是一直拿著手機說要撥醫院的電話,可是說了半天也沒有一個人行動,也沒人敢走近老人。是他們不熱心嗎?不是,因為如果他們不熱心的話,不會一直等待在旁。那是什么抑制了他們的熱心,讓他們不肯再往前一步?
這件事情使我想起了“南京彭宇案”,一位名叫彭宇的大學生好心扶起一名跌倒受傷的老人并把她送到醫院,結果老人反誣好心人為撞人者,將好心人告上了法庭,法院判處彭宇賠償老人4.5萬元。理由是:“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把老人送進醫院呢?”法院判決后,引起了軒然大波:出于真心的善舉竟然成為被人誣告、法院判決的依據!難怪有人指出,這個案件的判決,將會使社會道德倒退。果然,江蘇省就出現了一位老人街頭騎車摔倒長達15分鐘沒人扶的情景,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在道德的角度出發,救人義不容辭;但從現實的角度出發,這些案例告誡我們,救人也有背上罪名的可能。道德與現實的較量,道德往往輸給殘酷的現實,在現實面前,道德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不是不想幫,我該如何幫你,才不會連累到自己”,這樣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無奈的心聲。
人與人相處,本來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真誠的基礎上,筆者仍然相信,在現實的社會里,善良的還是大有人在,我們也需要這些好心人的存在。只是,我們更希望,公正嚴明的法律能給這些好心人真正的保障,給好心一份平安的保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