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將菠菜樣品攪碎
2 密封后放進探測器
3 電腦上部分顯示紅色標識,表明測到放射性碘
????衛生部昨日通報,12省份已先后從菠菜、萵筍葉、油麥菜等不同蔬菜中抽檢發現極微量放射性碘-131。
????這是衛生部首次以通報的形式向公眾發布食品飲用水放射性污染抽樣監測結果。此前該信息由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統一向外發布。
????根據通報,截至4月13日,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12個省(區、市)先后從菠菜、萵筍葉、油麥菜、莙荙菜、小白菜、白菜等不同蔬菜中抽檢發現極微量放射性碘-131。
????專家分析認為,蔬菜中檢出的放射性碘-131不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危害。飲用水放射性污染抽樣監測未發現異常。
????探訪
????菠菜攪碎檢測 耗時一天出結果
????北京師范大學向東不遠處,一處不起眼的紅色磚樓,就是連日來時常被媒體提及的“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這里正是負責我國食品輻射檢測的陣地之一。蔬菜如何采集?檢測又要經過哪些程序?12日,記者對實驗室進行了探訪。
????采集:須是露天蔬菜
????最初的蔬菜取樣開始于本月初的一場小雨。這場小雨,加速了空氣中放射性物質的沉降。
????北京開始下小雨了,工作人員去采集雨水樣品,同時,尋找北京周邊露天種植的菠菜。
????菠菜因為葉面大、表面有絨毛,被認為是最容易沾染放射性物質的蔬菜之一。但是因為現在蔬菜大都是溫室種植,找露天菠菜還費了一番周折。
????此后,每天都會有樣品送來,每次采集來的菠菜在兩公斤左右。送來的蔬菜用塑料袋包著,不清洗,上面貼著采集地標簽。工作人員把一些根莖和腐爛的部分剪去,主要留下葉子,然后倒入攪拌機里打碎,取其部分裝入專用的圓柱狀盒子。
????檢測:數量極微要測一天
????樣品制作好后,就送到實驗室檢測。盒子不僅密封好,外面還要用袋子套上。工作人員解釋說:“這主要是防止樣品污染儀器探頭。”
????檢測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把樣品準確地放到探測器上,蓋好鉛室蓋子,而在隔壁房間的電腦上,就能實時顯示出檢測的圖像和數據。另一個房間里,整齊地排列幾個方柱狀或圓柱狀的裝置,這就是用存放幾十年的老鉛制成的鉛室,以屏蔽外來的輻射。鉛室里面是價值昂貴的關鍵部件——探測器。
????因為樣品放射性微弱,每次檢測幾乎要持續一天的時間,工作人員指著電腦上的一塊紅色位置說,這就是檢測出的碘—131,專門用紅色進行標識,畫面上部出現了微弱峰值的,是沒有清洗過的菠菜樣本,下部幾乎看不到峰值的數據,是清洗過的蔬菜。“所以實驗證明,只要經過清洗,就能去掉放射性物質。”(記者吳鵬 韓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