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扭傷后不宜馬上貼膏藥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免不了會發生扭傷肌肉、腳等情況,特別是體力勞動者,很多人喜歡用傷濕止痛膏,它的藥力能直透皮下組織,通過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消腫、散淤的目的,也已成為家庭中的常用藥。然而,在使用該藥治療跌打扭傷時卻存在誤區,許多人傷后立即貼上膏藥,以為這樣傷痛好得一定快些。其實這樣做,不但無法減輕疼痛反而使局部腫脹疼痛更厲害。
由于人體組織在受到外界損傷后即呈現炎癥反應,液體大量自血管內滲出到扭傷處,局部慢慢出現腫脹,繼而壓迫神經引起疼痛。這種反應在24小時內可以達到頂峰,如果在此期間貼上傷濕止痛膏,其活血作用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自血管內滲出的液體也會增多,這樣反而加重了局部腫脹疼痛。所以,跌打損傷后24小時內貼傷濕止痛膏的做法是不科學的。
正確的使用方法是,跌打損傷后,在皮膚無破損的情況下,立即冷敷或用冷水沖洗患處,使血管收縮,便可減輕腫脹疼痛現象。24小時后再貼傷濕止痛膏,這樣既可減少疼痛,又可縮短病程。
24、煎中藥該注意什么
不能用開水煎中藥 有些人為了節省時間,喜歡用開水煎煮中藥,其實用此法煎藥速度雖快但質量差。因為用開水煎煮干燥的植物飲片時,生物的外層組織細胞驟然受高熱沖擊會立刻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在細胞壁上形成了—層不可逆性的變性層,阻止水分的滲入,致使組織內部溶解的成分難以析出,這樣藥物成分的釋放受限,嚴重地影響了藥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藥效勢必降低,影響治療效果。
煎中藥并非越濃越好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以為中藥煎得越濃效果越好。其實,這種認識有失偏頗。煎中藥是將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如果中藥成分已經均衡地溶解釋放到藥液中后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析出溶解,反而會使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一般而言,中藥的煎出量應保持在400-500毫升之間。
煎中藥不許過夜 有些人在煎煮中藥湯劑時,不現煎現服,常把煎過的湯藥留到第2天服用,即煎藥過夜。研究發現,沉淀反應會影響湯劑中的有效成分。因為中藥湯劑中大多由多味中藥配伍組合而成。在此當中,各種化學成分之間可發生各種化學反應而產生沉淀物。如鞣質、生物堿、蛋白質、甙類等物質與有機酸相遇后均可發生沉淀反應,生成新的難溶于水的化合物,從溶液中析出。藥液放置時間一長,便為產生沉淀反應創造了條件。沉淀物越多,相應的有效成分就越會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