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走勢動蕩時期,短期理財產品(1-3個月)市場成為各大機構爭奪的紅海。市民張女士近日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發現了一款33天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是4.2%,而41天的只有4.0%。有關專家指出,33天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是9月29日,由于國慶長假,意味著到賬日是10月8日或9日,這樣“預期收益率”也就被攤薄了,所以在選擇時一定小心。
????理財產品收益倒掛
????張女士從2010年開始喜歡上了購買短期銀行理財產品。8月底,張女士有幾筆短期理財產品到期,準備再次購買理財產品。一家股份制銀行向其推薦了一款33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是4.2%,而另一款41天的卻只有4.0%,張女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33天的理財產品。
????張女士回家后仔細研究了購買的理財產品,卻傻了眼。按照合同規定,這款產品到期日為9月29日,但理財產品資金至少也得次日到賬,而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從9月30日開始,該產品的實際到賬日最早也得10月8日。
????記者走訪部分銀行時發現,最近發行短期理財產品的銀行不在少數,不少理財產品設計到期日為9月28日或9月29日,故而期限短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反而高過期限長的理財產品。如一家股份制銀行8月29日發行的一款30天期限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高達4.6%;而另一款類似產品,62天的投資期限,預期收益僅為3.8%。
????統計數據顯示,8月25-31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量價齊升,共有73家銀行發行618款本外幣理財產品,環比增長98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不含結構性的本幣產品)升至4.21%,環比上漲0.05個百分點。
????“空窗期”將收益率攤薄
????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合同一般約定“到期日后的兩個銀行工作日內為到賬日”。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可能一不小心就著了銀行的“道”。
????理財師馬柯認為,有些產品表面上期限短、收益率高,但到期日為9月29日,這就意味著資金需跨過8天的國慶小長假,在10月8日或9日才能到賬。因為各家銀行“理財收益及理財本金在投資到期日與資金實際到賬日之間不計利息”的規定,長假期間銀行并不會支付利息。平攤下來,實際收益率要低于期限長、收益率低的產品。
????那張女士的選擇將減少多少收益?馬柯就兩款產品算了一筆賬。根據張女士購買的理財產品,33天年化收益率4.2%和8天的“0利息”綜合計算,實際收益只有3.38%左右。而存期41天的產品投資期限是從8月28日-10月8日,恰好避過了長假“零利息”的尷尬,4.0%的收益率“實打實”。
????以投資10萬元分別購買這兩款產品計算,購買33天期產品,預期收益為379.73元,到賬日為10月8日或9日;購買41天期產品,預期收益為449.32元,到賬日為10月9日或10日。兩者購買和到賬日期均相同,但收益卻相差69.59元。
????表面上看來期限短的理財產品收益高過兩個月甚至期限更長的理財產品,但因為到期日“恰逢”長假開始,資金將會無故遭遇近一周的“空窗期”,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會被拉低一個檔次。馬柯提醒:“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不要看收益率高就盲目購買,還要計算資金到賬的時間成本。”(據瀟湘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