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寶月臺的來歷,肇慶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據傳,寶月臺原稱補月臺,由人力運土夯筑而成。宋皇佑中期(1058年左右),古端州開始筑土城墻時,原計劃城墻取東向西,城廓要建成月字形,日從東升,月字城垣,取“日月穿城”之意。本來,城墻的設計圖紙將城東的石頭崗(今閱江樓處)、城西的龍頂崗兩個制高點也劃入城內。不料指揮筑城的官員沒有按圖紙施工,竟然將石頭崗和龍頂崗置于城外,將設計為月字形的城廓建成了日字形。
????端州的城墻竣工后,新城圖樣呈送到北宋皇帝那里。那些懂得軍事的軍機大臣看后不禁大驚,他們認為這座新城垣已經失去軍事上防御的價值。因為新城在石頭崗和龍頂崗之間,一旦遇上戰事,敵方只要占領這兩座山崗,就可以俯視城內動靜,在這兩個制高點用強弩炮石攻擊,府城很快就被攻破。
????一些懂得“天命”的欽差大臣到過肇慶府后,也連稱端州這座方城要不得。理由是方城為日字形,有日但無月,城的北面有七星(巖),有星無月,言下之意是方城像日,日出,七星(巖)就沒有光彩,沒有光彩的地方就不能地杰人靈。端州的筑城官員聽罷惟恐皇帝治罪,只好在北門的池塘中筑起一個“50余丈寬廣的土臺”,形如圓月,這樣便是“日月合璧,七星耀彩”。這座“補月”臺后就改稱寶月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