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行業都有屬于自己的“衣櫥里的骷髏”,金融理財行業也不例外。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這些行業也不乏一些或明或暗的潛規則或秘密,這些小把戲會把不明就里的投資者引入誤區,如保險公司借助各種講座忽悠市民購買不適合自己的產品等等。本文將通過各種案例,提醒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注意的事項。
????分紅計算基數不是投保金額
????案例:市民李先生2009年購買了一款繳費20年的壽險產品,在投保的時候,保險業務人員介紹了產品的特點———每年都可獲得分紅,他介紹,公司這幾年的分紅率都保持在4%之上,可兩年后,李先生發現這兩年的保險分紅不過幾十元。
????提醒:“一方面,分紅險的分紅是不確定的,是保險公司根據自己的經營情況將部分利潤分配給投保人,保險公司不能向投保人承諾分紅比例,保險宣傳中提到的只是演示分紅,并非實際的分紅。另一方面,分紅不是說你繳納了1萬元保費,分紅率是4%,就能分到1萬元的4%的紅利,而是要靠分紅險對應的現金價值來計算紅利。”
????電話回訪,不要隨便回答“是”
????案例:王婆婆,在發現自己投保的保險產品“貨不對板”,就打電話到保險公司去投訴。但對方告知王婆婆,保險合同是王婆婆簽名確認的,而且保險公司對王婆婆進行過電話回訪,對其保險期限、保險利益都進行過告知,王婆婆也予以了確認。
????提醒:根據現在的保險銷售規定,除了要投保人親筆書寫保險風險提示、簽字確認保險合同之外,保險公司還必須對投保人進行投保回訪。保險專家解釋稱,一般電話回訪中都要確認投保人是否投了這份保險,是否知道這份保險的保障內容,是否知道這份保險的風險,比如提前退保有損失等等。很多投保人在接到此類電話的時候,為了避免麻煩,回答問題也是敷衍了事。殊不知,這種順口回答已經成了自己確認知曉各種風險的證據。
????人人都是貴賓,喊停的產品未必會停
????案例:劉總正想給家人買保險,林先生是經朋友介紹的代理人,雙方約見溝通。見面后,林先生就表示他們有一款非常好的產品,只銷售給VIP客戶,有多項優惠及特別的保障,而且很快就要停售。
????提醒: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在接受培訓時,除熟悉保險產品、了解一些保險基本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背誦許多標準化的“話術”,所謂“保險公司的貴賓客戶”很可能只是他們推銷“話術”的一部分。保險公司銷售產品時,有人群定位,但沒有說定位高端人群的產品,一般人就不能購買,所以不管是電話銷售與代理人所說的“貴賓待遇”,都只是銷售手段。至于產品停售,那說明會有更好的產品面世,而且保險公司經常天天喊停,卻遲遲不停,因此不必急著購買。
????出了意外,并非獲賠意外險總保額
????案例:公司銷售業務的小張經常在外出差。“因為我說要便宜實惠的,朋友就給我介紹了一種產品A,保額是100萬元,什么坐飛機、坐汽車、坐火車,甚至坐地鐵都有得賠,保費一年200多元。”同時,小張發現有另外一款類似的意外險產品B,保額只有60萬元,也都是保這幾樣,但保費要將近千元。
????提醒:意外險產品屬于消費型的保險,當年繳費,保障當年。雖然都是保障意外風險,但其保費卻可能產生很大差別,關鍵就在于保額和具體的保障內容。保險專家解釋稱,以小張挑選的A產品為例,它的保額設計是,坐飛機發生風險,身故或全殘賠付50萬元;火車30萬元;汽車和地鐵等公共交通,各10萬元,所謂的100萬元保額是這樣累計的,但顯然不可能有人發生全部風險。另外一個保險,它的60萬元保額是按照飛機60萬元,汽車60萬元,公共交通60萬元來保障的,也就是說無論發生哪種風險,都可以獲得60萬元的賠付。
????投保后可取回本金,其實是退保
????案例:2009年,銀行里一位駐點的保險公司營銷員向陳先生推薦一款保險產品。“工作人員當時說,這個產品跟存錢差不多,但收益又高一些,而且過兩年我就可隨時取出來。”
????提醒:投保后需要長期投入,這是不少人對購買保險產品比較謹慎的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部分保險營銷人員就在推介時故意強調保險產品可以靈活支取,以此打消投保人的顧慮。尤其是當投保人把保險與銀行儲蓄相比較的時候,一些保險營銷員就會用“可以隨時支取本金和利息”來描述保險產品。保險專家解釋稱,事實上,繳納保費購買保險產品之后,保險費要被用于支付各種成本,包括保險營銷員的傭金、風險保費等等,如果此時想取出,得到的只能是扣除了這些成本后的本金和相關收益。 (據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