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居家服務,是不少老人的養老期盼。(資料圖片)
????西江都市報記者 陳素雅
????今年3月,梧州市河東一家從業多年的中低檔養老院,被本地網友多次投訴至梧州零距離網網絡問政平臺,網友稱該養老院“設施簡陋,有一股臭味”。但一些居住在內的長者,卻力保這些低成本養老院:“雖然養老院環境一般,但是一個月收費才四五百元,比其他養老院要便宜不少。”
????去年年底,由梧州市民政局、市老齡辦聯合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市60歲以上老人已達42.79萬人,占總人口的15.13%,全市各類養老服務設施592個(包括五保村、敬老院、光榮院及各種養老院、福利院),其中養老服務機構共29家,總床位2000多張。
????面對養老機構數量不足,部分養老院設施簡陋功能單一、收費不低等現狀,如何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值得我們思考。
????民辦養老機構只能維持運轉
????今年7月1日,我國《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和《養老機構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而對于梧州的養老機構來說,最大的業界影響有可能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小型民辦養老機構將遭遇一場優勝劣汰的大浪淘沙。
????梧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科科長聶天輝介紹,目前市區23家養老服務機構平均床位83.6張,床位數在100張以下的占總數的80%;而且現有的養老服務機構,大多數是租賃舊居民樓或閑置的機關辦公樓、廠房等作為活動場所。雖然去年多部委辦在民政部門的協調下基本落實了電費等優惠政策,但政府財政投入較少,優惠扶持政策落實不足,加之機構收費低,大多民辦養老機構只能勉強維持正常運轉,無法騰出資金建設和改善設施。
????例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四層及以上的建筑應設有電梯,而梧州的15個多層建筑養老機構中,僅有5家擁有電梯。此外,由于養老服務工作量大,責任重待遇低,難以吸引專業人才。養老機構為了維持的運行,只能招聘年紀大、文化程度低的人員從業,種種因素反過來制約了養老行業的良性發展,也阻礙了養老機構服務水平的提高。
????而根據市財政局一份相關統計,2010年至今,中央及自治區財政針對梧州市城鎮養老設施專項資金投入總額超過5000萬元,支持了如市福利院的老年養護樓等多個項目的投入;而梧州市本級財政的投入總額僅為172.87萬元,支持了如之前居家養老服務及第一期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的投入。對于1999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梧州,資金投入的缺口越來越大。
????居家養老觀念占主導地位
????面對這種過于依賴上級財政而地方財政又投入有限的項目,業內人士認為,“這需要更靈活的政策傾斜和扶持,畢竟養老事業是一個投入大產出慢的‘夕陽產業’,單純依靠逐利為主的社會力量去建設,難以跟上社會老齡化的速度。”
????記者了解到,除了目前占絕大多數由民間來運營的養老機構,去年和今年,藤縣和岑溪都分別有相關的民營資本建設投資的養老服務項目,項目用地預計近6000畝,但是距離項目建成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而且作為商業地產,其目標人群以具有支付能力的中壯年人群為主,對于目前已經進入養老階段的老人意義不大。
????而且,盡管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并不具備家庭養老的條件,但在國人重視親情與團圓的傳統觀念里,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選擇去養老院,起碼在目前還不算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不愿意去養老院,那里許多老人體弱多病,看了心里難受。而且我自己一個人住,一個月也不過幾百元,不想花錢住到別人那去。”78歲的市民李奶奶老伴早逝,一個人獨居,她家附近就有一所口碑不錯的養老院,但她堅決不去養老院養老。
????其實,有李奶奶這種想法的老人并不少。記者在萬秀區桂北、角嘴等多個社區隨機走訪詢問的十多個老人中,有八成以上的老人表示愿意在家養老,特別是有一定的居住條件,身體相對健康的老人,他們喜歡在熟悉的環境里生活。雖然部分老人也因為生活貧困、失能失智等客觀原因,不得不進入養老機構,但居家養老仍是絕大多數老人的首選。同時,市內大部分養老機構以養護型為主,主營業務以收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主,長期供養和短期托老為輔,也讓不少尚存自主生活能力的老人卻步。
????今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等多種養老服務模式,其中也有以房養老的內容。
????但在采訪中,一位手持兩套房改房的老人向記者表示,在咨詢了銀行的工作人員后,才發現以房養老似乎并不現實。銀行的工作人員表示,且不說該項業務在大城市都還沒有開展,單是以梧州目前的房價以及房屋的房齡,即使買斷老人所持有的兩套房改房,也不過換來大城市的一套房屋首付而已,養老的意義不大。
????日間照料成社會養老新出路
????“養老不離家,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思維,生活在熟悉的環境里,不但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能夠增強老人的安全感,還可以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我們算一筆賬,有自主能力的老人們,是愿意每個月投入300塊錢以內的服務費在熟悉的環境居住,還是愿意交一千多元搬到養老院的陌生環境?”蝶山區居家服務中心是梧州第一家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該院負責人認為,目前本地居家養老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增加民眾的認知、在社區建立完善的服務體制,是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的核心目標。與此同時,她設想,對每一個這樣的老人,可以由一個評估委員會對老人進行需求評估后得出結論,需要什么服務、老人自己負擔多少、政府再補貼多少,也有助減輕老人負擔。
????記者了解到,梧州市去年率先在全區開展養老服務專項規劃,已初步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社區監督管理、有償抵償無償相結合、服務對象簽字認證”的管理運作模式。今年早些時候,國家人社部司長、中央黨校調研組都曾分別到訪梧州,先后“把脈”我市調研養老工作及養老產業發展工作情況。較早推出“360°”特色養老服務模式的梧州市藍天頤養院就作為其中一個調研點,該院服務主要分為“集中托養”與“居家養老”兩種方式,養老院服務對象包括本轄區“三無”人員;60歲以上獨居或隨殘疾子女生活的低保老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55歲以上來社區活動的退休人員。
????已從事十多年養老護理事業的該院院長佘女士認為:“老人60歲退休后,不需要太多社會支持,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75歲以上老人,需要一部分照料,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才應該進養老院。”她認為,居家養老是中國絕大多數傳統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模式,但居家養老必須依靠社區服務、政府公共投入來支持,社區養老服務完善與否決定著居家養老制度實施的成敗。
????據悉,作為居家養老的新細化,我市現也正按照建設部、發改委頒布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標準》進行建設,首批進行居家養老服務的桂北社區、華洋社區等多個原有試點將全部按照統一標識、統一標準、同一人員配置進行規范化建設,并計劃于今年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正是指為社區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應、個人照顧、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等日間托養服務的設施。這種適合半失能老年人的“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有望成為解決困局的新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