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曾燕) 受臺風“海燕”和冷空氣的接續影響,近日來我市氣溫持續走低,不少市民開始添置御寒衣被,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羊絨被、蠶絲被、羽絨被等材質的冬被比比皆是,而傳統的棉被難覓蹤影。醫務人員提醒,購買冬被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材質,以免引起不適反應。
????記者走訪市區多家商場、超市及床上用品店發現,貨架上銷售的不是羽絨被就是蠶絲被,價格在兩百至兩千元不等,就是鮮見有棉被銷售。“現在想找床棉被太難了。”家住西堤新苑的夏陽說。她為了給寶寶置一床小棉被,跑了四個菜市場才在一家棉紡品店找到合適的棉被。新興二路沃爾瑪超市內一家床上用品店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買棉被的人并不多,我們都不進貨了。”
????市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吳醫生介紹,雖然現在市面上羽絨被、羊毛被等冬被品種越來越多,保暖性能也有所提高,但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冬被材質。如禽鳥羽毛對皮膚和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羽絨被等并非所有人都適用;一些冬被含化纖棉,透氣性、舒適性均不如棉被;羽絨被、化纖容易摩擦產生靜電,對皮膚過敏體質的刺激較大,也容易引發青春痘、多夢、癤瘡及神經衰弱等病癥。棉花作為傳統的保暖材料,質地溫和、保暖能力強且不產生靜電,尤其適合老人和兒童。
????記者在市區一家棉被加工店了解到,做一床3公斤重的棉被連材料約100元、5公斤重的約190元;如自備棉花,一床3公斤重的棉被加工費是15~20元,與各類高檔冬被相比可謂是物美價廉,然而市場上卻難覓其蹤影。對此,居仁路一家紡店的工作人員劉夢婷分析認為,棉被的成本透明、利潤低,很多廠家不愿意做棉被,而且近年來各種材質的冬被不但款式多,而且輕便,因而棉被消費逐漸被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