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早上9時許,陽光明媚,藤縣體育館外的廣場上,悠揚的水上民歌在上空妖嬈回蕩;后臺,年已花甲的黃世寧和其他幾個老師傅一起,或蹲或坐,整理著木偶,等待上場表演。
????這一天,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梧州市2014年文化遺產日活動的主會場在藤縣,為了給市民宣傳“非遺”知識,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黃世寧和他的拍檔在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等部門的安排下,來到了廣場表演木偶戲。除此之外,現場表演的還有水上民歌、牛歌戲、舞獅、采茶戲的傳承人和民間藝人。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把這些技藝傳承下去,越走越遠。
????木偶戲:期待更多展示舞臺
????黃世寧表演木偶戲四十多年。當天,舞臺上演出的劇目是源于《楊家將》“楊宗保大戰穆桂英”的故事。60歲的黃世寧,一人分飾兩角,男女木偶在他手里靈活轉換,男腔女調演繹得游刃有余。
????一場表演下來,黃世寧雖然滿頭大汗,但他心滿意足,“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表演,讓更多的人看到木偶戲,就是一種傳承?!爆F在,黃世寧所在的木偶團掛靠在藤縣天平鎮文化站名下,每月五場到七場的表演,依然讓他感到有點失落。因為木偶戲表演傳到他手中已經是第三代了,招收過一些學生,但是有時候工作忙,他們又不來學了。黃世寧希望可以多到學校里表演,培養一批小觀眾,這樣一來,拜師學藝的弟子也就會增多。
????舞獅:創新讓藝術永不褪色
????禤洲武術醒獅團的團長鄧明華,一談起舞獅,臉上綻放的光芒一下子讓他年輕不少。說起獅隊,鄧明華很自豪。他說,藤縣獅隊的南獅風格突出,在傳統舞獅技術基礎上進行摸索,將武術、雜技、體操、舞蹈等技術融于獅藝之中,并表現獅子的喜、怒、樂、猛、醒等形神。
????近年來,藤縣獅隊的榮譽接踵而至。為什么藤縣獅舞可以傳揚海外?鄧明華說,如果只是單一地學習古人舞獅方法,那么它只是節慶的一項民俗活動,難以吸引不同年齡的觀眾。“我們獅隊獨創的鋼絲前滾翻、鋼絲劈叉、飛樁3.5米、獨樁挾腰轉體1000度、金獅倒掛、側空翻下樁等高難度動作和絕技,讓舞獅增加了觀賞性,以及在比賽場上的競技難度。”這樣的創新技藝,使舞獅技藝永不褪色,越走越遠。
????水上民歌:
????傳承基地需常態化展示
????表演結束,悠揚的水上民歌還仿佛縈繞在耳際。走進位于藤縣體育館內的藤縣水上民歌傳承基地,便可以感受更鮮活的水上民歌文化。傳承基地的走廊上,掛著疍家人昔日的生產、生活工具,包括了漁網、木槳等等。傳承基地的工作人員說:“藤縣很多疍家人都上岸了,他們聽說這里有個傳承水上民歌的基地,就把以前的東西都捐來了這里,墻上很多打漁工具只有疍家人才叫得出它們的名字?!?/p>
????2013年,傳承基地掛牌建立后,水上民歌隊也建立起來,遴選出來的傳承人既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40多歲的中年人?!胺沁z文化的保護采取基地化的方式,最終目的是讓非遺文化常態化、社會化?!碧倏h文體局局長肖謀義說,傳承基地能成為市民節假日常來活動的場所,才真正發揮了傳承的作用。(西江都市報記者 高云)
????■相關鏈接:
????梧州的文化遺產數量可觀、資源豐富,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各種類型的不可移動文物點574處,其中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11處;共登記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劇等10個門類17個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4586條,其中包括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5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