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已成為百姓打理錢袋子的主要方式。如今“寶寶”產品收益率每況愈下,商業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再度成為眾多投資者的心頭好。目前,3個月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5%以上。但大多數投資者不知道的是,這5%的預期收益率中也含有不少水分。
????細心的投資者都能發現,所有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募集期,募集時間各不相同,多數都在3-7天。如果有個別預期收益率較高的產品發售,基本在募集的第一天就已經售罄,投資者只有趕早搶。而在銀行方面,對于那些在募集第一天就被搶購一空的理財產品,募集期是不會提前終止的。也就是說,投資者在募集期的第一天搶購到銀行理財產品,其活期賬戶資金被凍結,此時這筆資金只能躺在活期賬戶中“享受”活期利息,直到理財產品募集期結束,才正式開始按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計算收益。換句話說,投資者的資金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初就已經“被損失”了26天的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后,從產品到期日到理財資金到賬日之間,一般會有幾個工作日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每個銀行都不一樣,多數都在2-3個工作日。投資者的理財資金在這段時間,既沒有理財收益也沒有活期利息。換句話說,投資者的資金在理財產品兌付這一個環節損失了2-3天的收益。
????這么看來,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總計損失了4-9天的收益。例如投資者購買A款理財產品,募集期為5天,投資期為62天,產品到期后2個工作日理財資金到賬,預期收益率5.5%,投資金額5萬元。到期共計獲利469.52元,其中包括5天的活期利息2.4元,62天的理財收益率467.12元。但如果用這個收益反推年化收益率(時間包含產品募集期和兌付期),得到的該理財產品的實際年化收益率為4.97%,遠低于該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5.5%。
????要想規避理財空檔期,關鍵是要找出一些規律,通常銀行在年初、月末、季末、年末的理財產品發行頻率及預期收益會有所增加。對于那些并不搶手、額度充裕的理財產品,理論上而言,趕在募集期最后一天購買最劃算。但對搶手型產品或是銀行網站上銷售的產品,有可能會在募集期首日短時間內就被搶空,銀行也無法預留額度,等到募集期末再出手有可能會錯失投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