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 春節剛過,藤縣太平鎮石夏村支書覃慶玲就碰到一件事——前些年來村里賒銷棉被的一名商販,拿著兩張欠條找她求助:“找不到欠賬的人了。”
????原來,以前商販按“老規矩”記下賒購棉被的村民姓名、款項,還留心記下了每戶門前的主要標志物,如柴草堆和豬圈雞窩之類。如今,石夏村“改頭換面”了,村道進行了改造和硬化,先前的標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規劃有序的院墻,道路旁見縫插針植下了綠樹。收賬人在村里轉了幾圈,就是不能確定哪一家是賒賬人。
????在商販看來是件煩心事,而在覃慶玲的眼里卻是件高興事,因為村容村貌的改變,反映了“清潔鄉村”向“生態鄉村”升級所取得的成效。
????“剛開始建設生態鄉村時,不少村民并不看好,認為搞生態鄉村建設還不是種樹種花什么的,都是形式主義那一套,甚至有村民認為,那是村干部的政績工程,盡做些不切實際的事情。”面對不理解,覃慶玲和她的村干部團隊沒有退縮,“村民越是不相信,我們就越要認真做好。”
????覃慶玲帶領村干部從硬化村屯道路開始,將水泥路連接到村民家門口,在進村路旁還種上了砂糖橘、龍眼等經濟果樹;村民生活污水集中匯集到村里的魚塘里,并在魚塘里種植浮萍凈化水源,在平福河兩岸10多畝的空地里種植了連片的桃花樹;建立保潔制度,落實保潔工作經費,配備保潔車輛、保潔人員,修建垃圾焚化爐,使村莊更美更綠。
????村莊變美了,環境變好了,原先不看好的群眾也服了,大家都感慨地說:“生態鄉村建設就是好,生活在青山綠水中,舒服!”
????覃慶玲說,石夏村還要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巧借山形,善用水勢,在大力發展荔枝、大青棗等經濟林果種植的同時,還要引導村民利用好有限的田地發展果蔬立體種植,努力凸顯田園風光、農家情趣,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生態鄉村,改善提升農村的社會風貌。 (黃群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