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會福利院“類家庭”養育模式開展八年來,讓孤殘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在有“父母”關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然而,該項目到今年底將與主要資助方合約期滿,目前正面臨籌資難和其他困境
????梧州日報記者 楊苑君 通訊員 何瑞玲
????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市社會福利院孩子們迎來不少愛心企業、團體、個人的關愛慰問。市社會福利院自2007年實行孤殘兒童“類家庭”養育模式以來,孩子們享受家庭的溫暖和全面的康復教育,許多孤殘兒童被國內外愛心家庭收養,融入社會。
????然而,在“類家庭”養育模式曙光初現的時候,也面臨重大的轉折,與市社會福利院共同開展該項目的愛心基金會2016年即將撤出,而且項目實施過程中亦遭遇招工難等困境。市社會福利院呼吁社會能給予孤殘兒童更多關愛,業內人士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愛心企業資助等方式,使該項目繼續實施,順利駛上正軌。
????讓孤殘兒童感受溫暖
????每天清晨,“媽媽”黃少蘭早早起床為五個“兒女”做早飯,等孩子們起床還要幫他們穿衣梳洗,然后送他們“上學”——到幾樓之隔的市社會福利院康復樓內接受康復訓練和引導教育。
????白天,完成打掃衛生、洗衣服等家務活兒后,黃少蘭又去市場買菜、做飯,接孩子放學;晚上,“爸爸”鄭秋生給孩子輔導作業、進行康復訓練……直到晚上9時許,孩子們進入夢鄉,夫妻倆才稍微松口氣。
????這是“新和家園”里尋常的一天。黃少蘭夫妻倆是市社會福利院招聘來的“爸爸媽媽”,在市社會福利院與美國慈善組織“半邊天”基金會建立的“類家庭”中照顧收容的孤殘兒童。目前,市社會福利院共設有9戶“類家庭”,其中7戶由“半邊天”基金會資助,另外2戶則由本地的愛心企業、團體資助,安排在市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樓生活。
????黃少蘭一家自2007年項目設立以來就入住,是園里的老住戶了。看著孩子們從吃飯穿衣都難以自理,到逐漸恢復身體功能,黃少蘭感到很欣慰:“剛來的時候,我老公經常大半夜幫孩子們上廁所,教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因為太辛苦他一下子瘦了十斤。現在恢復得好的孩子已經能幫忙照看弟弟妹妹了,我們付出很值得。”
????模式雖好卻面臨瓶頸
????“殘疾兒童可塑性很強,及早干預就有可能逐步轉為輕度殘疾。”“類家庭”項目顧問管理人白梅說。與群養方式不同,這些“類家庭”的殘疾孤兒在“父母”的關愛下,有助于他們融入社會。該項目實施以來,已有許多孩子被國內外家庭領養。然而,資助該項目的“半邊天”基金會因發展方向調整等原因,計劃于2016年撤出,這意味著“類家庭”項目將面臨資金問題。
????“‘類家庭’項目成效有目共睹,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市社會福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由“半邊天”基金會每月支付類家庭“媽媽”的工資,市社會福利院負責撥付孤兒的生活費、醫療教育費等,并提供住房。
????該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戶“類家庭”一年需要支付“媽媽”的工資2.4萬元,9個“類家庭”則需要21.6萬元。
????記者還了解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類家庭”的“父母”招聘也是一個難題。“由于工作壓力大、工資待遇偏低、需長期在福利院和孩子一起生活,很少有人前來應聘。”市社會福利院相關負責人說。此外,“類家庭”只是模擬的家庭,要讓孤殘兒童真正融入社會,需要創造一個有良好情感基礎和包容的成長環境。
????長期幫扶需眾人拾柴
????為解決眼前的危機,市社會福利院也多方募集資金,尋求社會幫助。日前,中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梧州分公司續簽了資助1戶類家庭的協議。該公司副總經理張燕虹告訴記者,公司連續四年資助“類家庭”項目,希望以此舉激發更多社會愛心力量參與,幫扶孩子成長。
????市社會福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兒童福利中心目前面向社會開展特殊兒童康復、引導式教育,一方面發揮兒童福利中心服務社會的作用,為社會有需要的家庭服務;一方面通過開展戶外活動等形式幫助孩子們融入社會。
????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市還可借鑒其他城市經驗,以政府購買服務、愛心企業資助、愛心團體個人捐獻等多種方式,解決“類家庭”項目運營所需資金、生活用品等問題,同時也需要更多愛心家長接力,為孤殘兒童提供穩定的情感庇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