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
????藤縣牛歌戲起源于藤縣象棋鎮道家村,相傳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牛歌戲在道家村向周邊傳播,均以本地白話演唱,唱詞含蓄,通俗易懂,唱腔生動、戲劇化,并大量采用豐富形象的群眾語言,用比喻、借代、比擬、夸張、排比、雙關等修辭方法,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深受群眾喜愛并廣泛流傳。一直以來,藤縣牛歌戲是也方特有的戲劇,并流傳至廣東、廣西各地的白話地區。
????牛歌隊多在中秋國慶、新居入火、嫁娶和做壽等節日和群眾辦喜事時應邀演出。1980年,藤縣文化部門對傳統牛歌戲進行了全面改革,模仿粵劇中的化妝、服裝、表演、道具等,劇本也采用連續劇的形式。經過改革后的牛歌戲更好看了,更受觀眾歡迎。2008年,藤縣的牛歌戲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藤縣牛歌戲傳承基地的學員在排練。
演員們都是多面手,其中小生一般都是由女演員反串。
馬偉文(右)在演出。
學員們在自學化妝技巧。
??? 徐鳳英 文/攝
????被廣西文聯命名為“牛歌戲村”的藤縣藤州鎮平政村新度自然村,最近村里的民間藝人馬偉文創辦了廣西非物質遺產藤縣牛歌戲傳承基地,培養新一代牛歌戲演員,讓群眾喜聞樂見的牛歌戲得以保護和傳承,使牛歌戲這朵民間藝術之花開得更艷麗。
????傳承基地創辦人馬偉文是藤縣數一數二的牛歌戲演員,有20多年的登臺經驗,他帶領的牛歌隊曾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評為“全區優秀村屯文藝隊”,而他本人被認定為藤縣牛歌戲傳承人。6月30日,筆者走進新度村,探訪了這個傳承基地。
????基地就建在一村民的家里,一樓大廳作排練場,來自本鎮和外鎮的學員正跟示范老師學習唱腔和表演程式。雖然天氣炎熱,大家汗濕衣衫,但學員們一絲不茍地學習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句唱腔。排練場墻上掛著藤縣牛歌戲簡介,藤縣牛歌戲基本情況等宣傳牌,還有“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等激勵學員刻苦訓練的名言,里間整齊地掛著各種顏色的戲服,整個排練場極具戲劇氛圍。
????在農家的天井,搭起了富麗堂皇的舞臺。馬偉文告訴我們,今晚將在這里舉行慶祝牛歌戲傳承基地建立慶典演出,演出的劇目是古裝牛歌戲“三美奇緣”,今晩登臺的有新老演員。
????夜幕降臨,演員們開始化妝。你幫我畫眉毛,我幫你打腮紅,互相協作。聽說有戲看,村里的老人孩子來得特別早。
????演員們都是多面手,可扮演多種角色,其中小生一般都是由女演員反串。那天晚上由馬偉文的妻子黃雪英扮演的小生扮相英俊,動作瀟灑,唱腔悠揚,使觀眾看得如醉如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