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燕如
????今年中考,市區多所中學交出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教育人士指出,當前,我市初中教育呈現齊頭并進的格局,優質教學資源在市區布局日趨均衡、合理。喜人現象背后,是各學校在傳統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瞄準“短板”出新招、高招、妙招。當中,有的學校創新育人理念,讓孩子堅定成長信心;有的學校從樹立好校風入手,讓學生“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有的學校小班施教,讓教學點撥更具實效性;有的學校創新評價機制,讓學科團隊更具活力……
????活動育人增強向上信心
????“在上學期期末統考,八年級學生小鄭的期考成績在全市排名上升約2000位。” 十一中副校長黃旭東說。他介紹,小鄭屬于活躍型學生,偏愛文藝活動,入學初期,成績在班級排名中等靠后。
????小鄭成績大提升,得益于十一中找準育人新路徑。“我們提出‘活動育人’教學理念,用活動吸引孩子想學習、愛學習。”黃旭東說。在十一中,課堂內外都有內容豐富、主題多樣的活動。語文課上,老師指導學生利用各類資源做學習調查報告,把“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為“老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互動”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全班學生分成數個學習小組、在老師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新花火,課堂氣氛極大活躍,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學習的能力增強。課堂外,借助“粵劇進校園”等全市性活動,十一中籌建多個學生藝術社團,讓有藝術特長學生擁有施展才華的舞臺,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培養起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心,獲取向上的動力、信心,進而提升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
????今年5月,在全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學組)中,十一中的節目《長生殿》獲一等獎;今年中考,該校考生的A+考取率居全市之首。
????梧州三中也積極開發校本活動,補齊教學“短板”。“雖然是百年老校,但文科是我們的弱項。”三中校長梁朝陽說。針對學科短板,三中各科任老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將不同的學科知識與語文知識有機融合,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孩子識字、認字、用字,增強字義理解,提升遣詞造句水平。在此基礎上,該校舉辦漢字聽寫大賽等特色校本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備賽、參賽,使得孩子在賽中學、學中賽。以賽促學,該校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倍增。
????精準施策提升教育實效
????今年5月初,四中以“用心靈感受國學,用行動光大古韻”為主題,舉辦國學教學成果展示活動。活動上,國學特色班學生雙手捧起熱茶敬奉給家長,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親子情彌漫在茶香中。
????尊敬師長、知書達理,如今在四中蔚然成風。“數年前,學生見到老師從不主動問好。”四中副校長莫少華說。見微知著,扭轉學生品行工作迫在眉睫。
????與大水漫灌式說教不同,四中實施精準滴灌培養,以點帶面擴大教育成效。2013年秋季學期,四中在七年級新生創設國學特色班,開設經典誦讀、琴棋書畫、文明禮儀等課程,以“國學即生活”教學理念為導向,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引導學生理解并遵循儒雅、敦厚、誠實、有禮、明智的中華民族優良品德。近兩年來,國學特色班培育出一批彬彬有禮的優秀學子,在校園內形成鯰魚效應,學生之間、班級之間相互學習、趕超,校風班風為之一新。
????同樣是精準施教,五中“化整為零”提升教育針對性。“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因人施教能提升教育實效。”五中校長吳錦志說。復制該校英語特色班“小班培養,多師共育”的教學模式,五中利用每天第七、八節自習課時間,把水平相近的學生集中成為小班,由多個科任老師對學生進行分類輔導。對后進生,老師既補知識又補信心,鼓勵“不愿學”的孩子咬緊牙關沖一沖;對潛力生,老師瞄準學生弱項用力推一把,讓孩子的成績更上一層樓。
????近三年來,五中中考的高中錄取率保持在80%以上,孩子繼續升學、追求上進的意愿大、動力足。
????創新機制增添教學活力
????“擇校熱”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不少家長在挑選好老師。為培養起優質教師隊伍,多所初中學校頻出妙招,推動教學科研工作活力更足、爭先創優的勁頭更猛。
????“學校把各年級、各學科的老師‘捆綁’成為學科團隊,以學科團隊為單位進行教學評價,用科學的評價機制推動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十五中校長白祖紀說。抱團協作力量大,十五中“化零為整”構建學科團隊,讓優質師資產生集聚效應,以強帶弱實現效能最大化。
????“我們團隊每周定期進行集體備課,利用Q群、討論組進行日常信息交流,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共同攻克教學難題。”十五中初三數學科老師蔣桂花說。她認為,團隊協作能讓老師博采眾長,破解“教學時間緊、備課任務重”的教學矛盾,還能讓老師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課堂教學。但資源共享并不意味著可以偷懶。十五中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鼓勵上進、鞭策不足的評價機制驅動下,團隊中相對后進的教師自覺利用個人時間將勤補拙,一批年輕的教師在團隊中成長迅速。
????與十五中一樣,多所初中學校通過開展青年教師說課大賽、學生民主評議教師等,給青年教師搭建成長平臺,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思維和手段,讓教師在民主評議中知不足而改進,逐步培養起一支業務精湛、師德崇高的教師隊伍,把孩子教好,讓家長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