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類理財神器、APP充斥市場,股市的不景氣、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漸下行、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火熱……讓很多理財小白迷失方向,到底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理財前要量化目標
不少用戶認為理財就是購買幾款理財產品,事實上,理財不是單純的買一份理財產品,更不是不計后果地追求投資收益。理財規劃師張云飛表示,首先要“正確認識理財,把理財目標進行量化”。
比如,人生當中,我們會有“我要買一套大房子”、“我要買一部好車”等很多的理財目標,理財就是要清楚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多少錢。張云飛表示,理財就是針對用戶過往所積累的財富,以及當前的現金流入、流出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現金流入、流出,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來做的一個綜合性、提前的安排。
首先做好現金規劃
“生活中,有可能因為突發性的事件,導致一些意外性的支出,或者說因為某些偶然性的因素,導致失業,出現收入中斷。這時,我們需要建立緊急備用金,可以保證家庭收入狀態的持續性穩定。”張云飛說。
因此,家庭理財要先做好現金規劃,他表示要預留好“緊急備用金”,這部分資金可以滿足月生活支出的3-6倍;還需要流動性比較強的資產,這部分資金要滿足兩個條件,即有極強的變現能力、在變現時保證本金不受損失。他建議,一般情況下包括三種,分別為現金、存款和貨幣基金。
優先家庭經濟支柱
為防范風險,保險規劃也必不可少。作為防御性最強的理財方式,保險規劃首先要考慮保障功能。“買保險著重考慮保險的保障功能,而不是投資功能。理財功能的保險保費支出高,保障功能弱,保障得不到充分,投資收益也不高。”張云飛表示。
其次,還要先保大人、后保小孩,他強調,“中國家庭在購買保險時候通常優先給子女買,但子女最大的保障來源是父母,即使給子女買再多的保險,大人出現了意外,后續的保費誰來交?”因此,他建議優先保障家庭經濟支柱,他表示“對于家庭的經濟支柱,可以考慮壽險、重疾險、意外險”。 (據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