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每逢節日,各種概念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會充斥市場,但今年即使是“五一”加上“母親節”這樣的日子,發行節日型理財產品的銀行也是寥寥無幾。原因是在降息降準的背景下,市場利率不斷下行,此外銀行不需要像以前一樣靠收益高的產品留住存款。
銀行主動降低收益預期和杠桿率
今年的“五一”銀行理財市場“有點冷”。國有大行中,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都沒有為“五一”假日量身定制專屬理財產品,而大部分中小銀行也沒有推出這類產品。有部分商業銀行推出了“五一”專屬理財產品,但發行數量、募集規模都比以往縮減了很多。
去年,多家銀行都推出了高收益的“五一專屬”理財產品,且部分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也比平常高1個百分點,預期年化收益率一般在5%—6%之間,5%以上的產品比比皆是。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16年4月23日至2016年4月29日,共有887款人民幣非結構性產品發售,平均預期收益為3.93%,其中有1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超過6%,占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總量的0.11%。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四月份下跌趨勢非常明顯,平均預期收益率從月初的4.05%跌至月底的3.93%,累計下跌了0.12個百分點。在債市信用風險加劇,債券投資收益快速回落的情況下,市場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短期內暫無有效的紓解通道,這對整個理財市場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
收益率還將下降,理財觀念應調整
銀行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跌破4%,標志著銀行理財收益率在經過近一年的持續下跌后,已進入低收益率區間,低利率時代并不會在短期內結束。對于銀行理財投資者來說,尋求較高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會越來越難。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理財收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利率政策調整。存款利率一直下滑,債券、信用債的收益率不斷下降,而這些在整個銀行理財產品的配置中占比較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目前正處于利率下降通道,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不僅跌破了4%,將來跌破3%也不無可能。”
在利率下行階段,市民的投資理財觀念、方式也應相應做出調整。首先是調整投資理財觀念。“不少投資者凡買理財產品,必定要求保本,接觸的理財產品類型很單一,對很多產品的投資標的物、風險屬性知之甚少。其實,市場上目前有不少優質產品,市民在投資理財時也可以豐富產品配置,除了配備一定的保本理財外,還可以適當配置一些其他理財產品,如投資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QDII,也可關注今年炙手可熱的貴金屬投資。過于保守、單一的投資理財,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可能會錯過不少良機。”
另外,在產品的種類、投資期限上也應有所調整。隨著經濟下行,好的投資標的物較少。趁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行,若沒有緊急資金使用需求,市民可以盡量選擇中長期理財產品,如選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的投資理財產品,鎖定較高的收益。 (據網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