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
今天,西江都市報刊發《八桂遍制六堡茶舟車源源向東行》,這是系列報道《“茶船古道”尋跡》的最后一期,這也意味著,我們對于茶船古道的尋跡將告一段落。
西江都市報從8 月22 日開始,集中版面推出系列報道《“茶船古道”尋跡》。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推出了16 期共45 版的報道,通過對親歷者所見所聞的真實記錄,盡力撥開籠罩在“茶船古道”上的歷史迷霧,重新勾勒出這條古道逐漸模糊的面貌,并還原古道上的茶農茶販、船工纖夫、挑夫雇工、茶商世家的過往故事。
《“茶船古道”尋跡》系列報道從策劃、采寫到刊發,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及相關單位和眾多茶商茶人、讀者網友的大力支持。報道在策劃和采寫過程中,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梧州中茶茶葉公司、梧州茶廠等單位,以及何志強、陳伯昌、陳克倫、鄧炳健、翁仲彬等各界人士給予我們鼎力相助,積極提供報道線索、資料圖片,以及幫助聯系采訪對象;報道見報后,相關部門人士、專家學者、茶商茶人從不同角度給予了我們充分的肯定,并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此,我們一并致謝。
我們竭力為讀者奉上精品報道,盡可能客觀還原“茶船古道”的真實面目,但是,由于“茶船古道”的歷史已經久遠,能夠采訪到的對象也大多年過六旬,記憶難免出現偏差,再加上采訪對象提及的許多當事人已經故去,因此,對于采訪對象憶述的內容我們無法一一核實。此外,對于“茶船古道”的記載和研究甚少,我們自身能力水平也有限,這也使刊發的稿件難免出現疏漏。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雖然,“茶船古道”只剩下了昔日的影子,但它作為六堡茶歷史發展、西江水道沿岸城市經濟變遷,以及我國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卻不會被磨滅。我們也將繼續關注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梧州茶產業的發展,并為此傾盡綿力。
西江都市報記者 楊麥 趙洋 龍天傳/文
農歷七月過后,本應秋意漸濃,但直到9 月13 日,桂中南地區的氣溫依然高企,“秋老虎”的威力絲毫未見減弱。在梧州前往南寧市橫縣的路上,沿著公路,兩邊遍布著大片大片碧綠的花田,枝頭上掛滿了雪白的茉莉花蕾。白花與綠葉相間,煞是引人注目。橫縣,果然不負“中國茉莉花之鄉”的美譽!
在橫縣陽春茶葉有限公司的辦公室里,與公司負責人黃錦河一起品茶細聊,我們得知著名的“橫縣花茶”就是將茉莉花與綠茶一起窨制而成的,而這種花茶如今已是橫縣一大經濟產業,當地出產的茉莉花茶占到了全國茉莉花茶產量的75%。
黃錦河原是橫縣茶廠老廠長,退休后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但是,對于橫縣茶廠仍懷有深深的感情。老人告訴我們,橫縣茶廠在2002 年改制之前,曾是當地第一大花茶制作企業,而在研制花茶之前,該廠更是廣西區內首屈一指的六堡茶制作企業……
橫縣茶廠資格老
六堡茶雖然是源于梧州的特色茶品,但由于這種茶的市場接受度高,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梧州以外的地區就已經有茶商制作六堡茶了。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按計劃經濟模式對茶葉產銷實施管理,六堡茶的生產企業因此遍布桂中、桂北、桂南和桂東地區。而要說起生產六堡茶的外地企業,首先值得一書的就是橫縣茶廠。
保留至今的橫縣茶廠六堡茶生產車間建于20世紀50年代。(記者 楊麥/攝)
不過,對于橫縣許多年青人來說,橫縣茶廠早已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說起當地的茶企,他們知道最多的或許就是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了。如今,這家公司坐落于郁江江畔的橫縣橫州鎮,與鐘靈毓秀的南山隔江相望,是當地一家知名的茶葉生產企業,在主打茉莉花茶的同時,也生產六堡茶等其他茶品。
其實,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橫縣茶廠,企業改制后,橫縣茶廠原本的技術優勢在金花公司得到了傳承與發揚。
“橫縣茶廠從1955 年就開始進行工藝改革,研發成功用于精制六堡茶的‘冷水發酵’技術,使六堡茶發酵不夠熟、不均勻等問題得到解決,提高了六堡茶的品質。這種技術至今還被各個采用現代工藝精制六堡茶的生產企業所沿用。”說起橫縣茶廠往昔的六堡茶生產史,黃錦河還頗感自豪。
當年橫縣茶廠的六堡茶發酵陳化車間,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如今用于窨制茉莉花茶。(記者 楊麥/攝)
金花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橫縣茶廠原名“橫縣私營寶華茶廠”,1948年2月成立,生產六堡茶等各種茶品。1952 年3 月,中國茶葉公司廣西省梧州支公司橫縣茶葉收購組與寶華茶廠合并,成立“橫縣茶廠”,后改制為“廣西省橫縣地方國營企業茶廠”。
1988年,橫縣茶廠茶葉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對原料毛茶進行分揀。(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提供)
1954 年,國家逐漸對茶葉實行統購統銷,橫縣茶廠也在這一年開始接受中茶公司廣西支公司管轄,改名為“廣西橫縣茶廠”。而中國茶葉廣西支公司在這一年制定的《一九五四年加工計劃草案》里也對統購后的毛茶加工業進行了明確分類:“梧州加工廠加工六堡茶為主,另外加制青茶(賀縣與上林縣所收),橫縣茶廠加工青茶、細茶為主。另外靈山與橫縣所收六堡茶集中橫縣茶廠加工,其他各縣均運梧州廠加工。”
隨著“冷水發酵”技術的逐漸成熟,橫縣茶廠精制六堡茶的產量迅速擴大。“為了擴大生產規模需要,橫縣茶廠在1957 年由橫縣郵政宿舍區搬到了洪德街的‘朱家大屋’(即現金花公司廠址所在地),當年,六堡茶產量就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全年產量390噸。此后,廠里的六堡茶年產量一直維持在350 噸左右。”黃錦河說,從這一時期起,六堡茶、茯磚茶和“橫州細茶”(炒花茶)三個茶類成為了橫縣茶廠的主打產品。
當年,橫縣茶廠生產出來的六堡茶,基本上都是從橫州鎮大碼頭裝船,沿著郁江而下,進入潯江、西江,一直運到梧州或廣州,先后交由廣州茶葉公司、梧州市土特產公司、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用于外貿出口。據黃錦河回憶,當時運輸的水路全長達到400多公里,運茶的都是載重幾十噸的民船。
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1978 年。在此期間,橫縣茶廠隸屬的管理部門多次變化,由自治區商業廳變成自治區外貿廳,之后又轉為自治區供銷社。隨著計劃經濟的逐漸弱化,橫縣茶廠獲得的六堡茶指令性生產調撥指標迅速減少,出口配額大幅下降。從1978年起,橫縣茶廠將主打產品轉向花茶類,大幅削減六堡茶產量,每年僅生產六堡茶二三十噸。“上世紀80年代后,橫縣茶廠的六堡茶年產量都一直維持在20 噸左右”,原橫縣茶廠老職工徐炳奇接受我們采訪時說,這些產出的六堡茶仍然在橫州鎮大碼頭裝船運往梧州,交由梧州市土特產公司出口。由于量不多,只需每年秋冬時用船運兩三次就可以了,運輸的船只是安裝了柴油發動機的大木船。
到了20 世紀90 年代中期,橫縣茶廠停止了六堡茶的生產。2002年,橫縣茶廠改制為民營的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2006 年以后,金花茶業公司重新恢復六堡茶的生產,直到2015年,產量還是維持在25噸左右。
“如今,橫縣其他茶企在制作花茶之余,也多有生產六堡茶,只是產量同樣不高。”徐炳奇告訴我們說。
桂林茶廠起點高
9 月16 日,我們在曾擔任桂林茶廠黨委副書記的黃榮雄帶領下,來到桂林市七星路18號,面前是一棟寬敞的酒店,在其旁邊,則是一家還保留著舊式建筑風格的會所。很難想象,十多年前,這里竟然是桂林茶廠的廠區。
“桂林茶廠廠區占地40 多畝,改制以后,廠區的一半被改造成了酒店,另一半原來是茶葉生產車間,前幾年也被改建成了會所。”看著這個“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黃榮雄感觸地告訴我們,當年的茶葉生產車間占地2000 多平方米,里面的橫梁是直貫式的,橫貫了車間的穹頂,車間特別敞亮。
與橫縣茶廠、梧州茶廠一樣,同屬自治區供銷社系統的桂林茶廠也曾是一個生產六堡茶的大型茶企。只是相較梧州茶廠和橫縣茶廠,成立于1966 年的桂林茶廠“資歷稍淺”。
組建桂林茶廠的目標,是為了搶占全國的花茶市場,因此,自治區層面當時對這家茶廠寄予厚望,不僅從各地茶廠抽調精干技術力量參與建設,而且還投入了大量的物資。曾參與這家茶廠組建工作的郭維深,近日接受我們采訪時仍不禁感嘆地說:“當時桂林茶廠職工的素質很高,都是做茶的老手,而且廠里用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制茶設備,建設的廠區也比橫縣茶廠和梧州茶廠科學。”而且,桂林茶廠甫一成立,自治區供銷社就將桂北茶區的茶葉收購都劃歸于桂林茶廠,而當年廣西區內規劃的兩個年產五萬擔茶葉的大縣——全州和荔浦都在這個茶區里。因此,集各種優勢于一身的桂林茶廠得以一邊籌建,一邊生產。
可惜,桂林茶廠剛剛完成了第一期建設,“文革”就開始了,茶廠也因此沒能繼續擴大規模。接著,技術人員發現,桂北茶區的很多毛茶原料不適合做桂花茶,而且當地的桂花產量也跟不上。百般無奈之下,桂林茶廠只好利用廠里的技術優勢,轉去嘗試制作原料要求不太高的茯磚茶和六堡茶。
沒想到,“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桂林茶廠生產出來的六堡茶大受歡迎,于是,桂林茶廠全力轉向生產六堡茶和茯磚茶。到了1968年,該廠生產的茯磚茶和六堡茶的總產量竟然達到了500 多噸。此后,桂林茶廠的六堡茶年產量一直維持在兩三百噸左右。
在此期間,桂林茶廠生產出來的六堡全部運往梧州,交由廣西外貿進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以及其后的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出口。這些六堡茶的運輸,走的也是水路,從桂林市內的御山廟碼頭裝船出發,沿著漓江、桂江,直達梧州,這段水路將近400 公里,使用的都是民船。郭維深至今清楚記得,“剛開始的時候,那些運茶船都是木質機動船,能裝幾十噸貨,后來改用了鐵皮機動船,載重量達到一百噸左右。當時,一般都是集中在每年三四月份豐水期的時候發貨,因為那個時候船期比較寬松,船運的價格也比較便宜。”
20世紀80年代后,桂林茶廠的安穩日子被打破了。1984年6月,國務院批轉《商業部關于茶葉購銷政策和改革流通體制意見的報告》,這個文件頒布以后,茶葉由二類物資降為三類物資,除邊銷茶繼續實行派購外,其余茶葉價格全部放開,全面實行議購議銷。茶葉流通領域開始允許國營、集體、個體商業及茶農經營茶葉。
沒有了計劃經濟制度的“呵護”,桂林茶廠無法面對市場的挑戰,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都出現了問題。從1982 年起,該廠的茯磚茶生產線首先停產,接著,六堡茶產量銳減。“直到1987 年,當時擔任梧州茶廠廠長的杜超年調任桂林茶廠廠長以后,通過他的關系渠道,桂林茶廠的六堡茶年產量才又回升到了兩三百噸。”黃榮雄介紹說,由于桂江上興建的水電站隔絕了桂林到梧州的水路運輸,桂林茶廠的六堡茶輸出這時候已經全部改走公路。
但是,好景不長。受市場環境的影響,1991 年之后,桂林茶廠每年的六堡茶產量跌回到幾十噸,并一直銳減。到了1995 年,桂林茶廠的六堡茶生產全部停止。八年之后,曾經輝煌無比的桂林茶廠徹底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廠區大部分被拆掉,變成如今的這家酒店。
靈山茶廠產“陳茶”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茶葉能夠出口創匯,為國家建設快速積聚力量,廣西區內的其他茶廠也紛紛制作六堡茶出口,靈山茶廠就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茶葉制作的號召,欽州市靈山縣各個公社和大隊都成立了茶場和茶廠。到了1958年,靈山縣撤并了周邊地區的茶廠,在縣城里組建起靈山茶廠,全力生產青綠茶和銷邊磚茶,并嘗試生產六堡茶,但效果并不理想。
1965年,欽州由原隸屬廣東省轉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靈山茶廠因此獲得了向廣西區內其他茶廠學習的機會。通過外出觀摩學習,回來后不斷嘗試,靈山茶廠也掌握了精制六堡茶的“冷水發酵”技術。1968年,靈山茶廠上馬生產線,正式生產六堡茶。
“不過,當時靈山茶廠仍以生產烘青茶、桂青茶、紅碎茶、工夫紅茶和茯磚茶為主,一般都是到了冬季,才把制作其他茶類時篩出的茶頭(即茶葉的邊角料)發酵制作六堡茶。”曾經擔任靈山茶廠副廠長的覃勤邦向我們介紹說,因為做六堡茶需要發酵,車間里的溫度高,職工們冬天在車間里工作才會有積極性。而且,六堡茶制作完成后要陳化兩三個月,等到春天的時候出倉發貨,又能把車間騰出來做其他茶了。
雖然生產安排科學合理,但靈山茶廠的六堡茶產量一直不高,每年都是維持在二三十噸左右。據如今保留下來的《靈山縣茶廠歷史資料匯編》(1966~1979)記載,即便在該茶廠六堡茶產量最高的1978年,全年茶量也僅為43.39噸。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是,雖然當時靈山茶廠生產的六堡茶同樣運往梧州集中出口,但由于出口配額指標的問題,這個茶廠輸出的六堡茶幾易其名。最早的時候自稱為“普洱茶”,因“侵犯”了普洱茶的專屬名稱,很快就改為“發酵茶”。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廣西外貿進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又反饋意見說,“發酵茶”的名稱太空泛,不便于出口。最后,靈山茶廠集思廣益,才想出了一個“陳茶”的名稱。于是,在《靈山縣茶廠歷史資料匯編》的記錄中,該廠1975年以后生產出來的六堡茶,一律登記為“陳茶”。
不過,“發酵茶”也好,“陳茶”也罷,由于沒有水路直達梧州,靈山茶廠生產出來的六堡茶都是用軟草席包好,用汽車運到梧州交割。這種輸出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逐漸減弱,因為當時靈山茶廠獲得的六堡茶出口指標配額越來越少,產量越來越低。到了90年代以后,該廠的六堡茶生產已是斷斷續續,到了2005年就完全停產了。2007年改制以后,“靈山茶廠”也成為了歷史名詞。
據靈山縣農業局生產股副股長車亮介紹,如今,靈山縣雖然還有很多茶企,但生產六堡茶相關產品的茶企只剩下了一家,那就是廣西靈鷗茶業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下屬的石鷗山茶場,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經開始為中茶梧州分公司提供六堡茶的制作原料。” 廣西靈鷗茶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盧錦仁說,公司目前專門為梧州和其他地區的六堡茶企業提供毛茶原料和半成品,每年的六堡茶原料和半成品產量達到300多噸。
石鷗山茶場的生產車間,至今依然保留著20世紀60年代的風格。(記者 楊麥/攝)
“靈山茶廠冬季生產六堡茶”
講述人:
覃勤邦,(70 歲,現住欽州市靈山縣,曾是靈山茶廠分管技術的副廠長)
靈山茶廠是1958年成立起來的。當時靈山縣下面有很多茶廠和茶場,幾乎各個鄉鎮和公社大隊都有自己的茶場,生產的茶葉很多。于是縣里就決定撤并其他的茶廠,在縣城里選址建起靈山茶廠,當時茶廠主要生產青綠茶和紅碎茶,茶葉原料都是下面各個茶廠和茶場調撥過來的。因為茶葉能夠出口換錢(即創匯),所以茶廠就想多做幾個品種,于是又做了六堡茶,銷給梧州外貿進出口公司(即廣西外貿進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但是,廠里只做了一兩年(六堡茶),因為沒有技術基礎,效果不太好,所以就不做了。
到了1965年,靈山縣從廣東劃歸廣西管轄。當時廣西是一個茶產業很強勢的大省,各地都有茶廠,自治區上面對各地的茶廠建設也很重視,所以靈山茶廠的發展很快,當時就被規劃成了一個年產茶5萬擔的大廠,廠里最高峰的時候有300多個職工,還專門安排有10個技術員負責監制茶葉。
我是1964年參加工作的,先在鄉鎮下面的茶廠工作,后來縣里面需要補充工業人才,就在1969年把我抽調入靈山茶廠了。
靈山茶廠1965年劃歸廣西管后,發展很快,我們也有機會去區內的其他茶廠學習。當時因為廣西很多茶廠都按指標要求生產銷邊磚茶,所以各個茶廠都去學習生產茯磚茶,我們茶廠也派人去湖南那邊的茶廠考察,順便學習了發酵茶的技術。后來北流、平南那邊的茶廠生產的茶葉都輸送給橫縣茶廠精制,我們去北流、平南那邊的茶廠交流,又順便到橫縣茶廠去學習茯磚茶的制作,也看了六堡茶的生產技術。但有些核心技術他們(指橫縣茶廠)是不教的,因為我們和他們不是同一個系統的,怕相互之間搶生意。
我們在其他茶廠看了以后,回來再找書本教材學習,然后不斷做實驗嘗試,才慢慢掌握了茶葉的發酵技術。當時靈山茶廠的產量很大,一年四季都有茶葉產出,烘青茶、桂青茶、紅碎茶、功夫紅茶都做,所以就篩出很多茶頭,到了夏天和秋天,我們就把這些茶頭拼配進桂青茶原料里做茯磚茶。做完秋茶以后,到了冬季,我們就把剩下的茶頭拉出來發酵,做成六堡茶。因為六堡茶做好以后要發酵好幾個月的,所以冬閑的時候做最合適,做好了就在車間里發酵幾個月,等到春天出倉,就又能把車間騰出來做其他茶了。
所以,在1968年以后,靈山茶廠就開始生產六堡茶了。但當時運去梧州外貿出口的茶葉都是有配額指標的,梧州、橫縣、桂林等地方都有六堡茶送去,我們不能占用人家的指標,只能想辦法靈活處理,結果我們送去的六堡茶變來變去換了好幾個名堂(即名稱)。剛開始的時候叫“普洱茶”,送去了幾次以后,梧州外貿那邊說,普洱茶雖然和六堡茶同樣是后發酵的黑茶,但你們不能盜用別人的名堂啊,于是又改成了“發酵茶”。做了一段時間以后,梧州外貿那邊又反饋說,“發酵茶”的名稱太空泛了。除了綠茶,其他的茶類都各有不同的發酵程度,“發酵茶”究竟是哪種(發酵)程度、哪種(發酵)技術,講不清啊。于是我們又想了半天,覺得六堡茶生產出來以后除了要發酵,還有放上(即陳化)一段時間才能出廠,有這個特點,干脆就叫“陳茶”得了。所以,后來生產的六堡茶都叫“陳茶”了。當時我們使用的青茶原料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生產出來的“陳茶”又分成一、二、三、四號四個級次。
靈山茶廠從1968年開始生產六堡茶以后,因為都是利用冬季休息空閑時候制作,而且因為需要時間發酵,占用的資金和場地比較多,所以產量不是很大,一直都是幾十噸左右,最高(產量)是在1978年,差不多做了44噸。我們生產出來的六堡茶,全部用軟草席包好,用車運去梧州交給外貿公司。梧州那邊的外貿進出口公司收了以后,還要在倉庫里再放上一年后才能出口。
靈山茶廠生產的六堡茶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就很少了。因為梧州茶廠也做六堡茶,梧州那邊的外貿公司自己也有茶廠做六堡茶,六堡茶出口的指標配額越來越少,我們生產太多的話,都賣不出去了。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們廠都是斷斷續續地生產六堡茶,到了2005年就完全不做了。2007年,我們茶廠改制,之后就沒有靈山茶廠了。
“靈山做六堡茶的企業只剩我們一家”
講述人:
盧錦仁(54 歲,現住欽州市靈山縣,是廣西靈鷗茶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靈鷗公司下屬的石鷗山茶場在(20 世紀)60 年代就有了,當時是六局大隊(今靈山縣煙墩鎮六局村)的茶場,生產出來的茶葉和毛茶原料當時按指標調撥,主要供給靈山茶廠以及周圍的茶廠。到了80 年代以后,因為取消了計劃調撥,靈山茶廠那邊要的茶葉原料少了,我們就改和其他茶廠合作。1988 年的時候,我們和梧州中茶公司(當時名為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合作,向他們提供六堡茶的毛茶原料,當時他們生產的“多特利”六堡茶(“多特利”是當時中茶公司專門用于出口的一個六堡茶品牌)的毛茶原料,就是我們石鷗山茶場提供的。
之后,我們公司一直和梧州中茶公司合作,專門為他們提供六堡茶的茶葉原料和半成品。到現在為止,我們公司80%的產品,都是提供給梧州中茶公司和梧州各個茶企的六堡茶茶葉原料和半成品。現在,整個靈山地區,就剩下我們一家茶企還在做六堡茶的相關產品了,我們公司每年生產的六堡茶茶葉原料和半成品產量都在300 噸左右。
“我們生產的六堡茶以前都是裝船運去梧州”
講述人:
徐炳奇(55 歲,現為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高級工藝師,曾是橫縣茶廠職工)
我父親是橫縣茶廠的工人,(20 世紀)70 年代,我讀初中時,就經常在假期的時候到廠里幫工。當時廠里已經有六堡茶的初制車間和精制車間了,還有用木板搭建的陳化倉庫,有一、二、三號3 個木板倉。當時廠里的六堡茶生產出來以后,要先放在倉庫里陳化幾個月,然后再運去梧州,在那里再繼續陳化一年左右才能上市。
當時,從我們廠運去梧州的六堡茶都是走水路的,一般都是從大碼頭(即橫縣橫州鎮大碼頭)那邊裝船,有時也在我們廠(今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廠址)旁邊那個小碼頭裝船。每次出倉,都是找縣里搬運社的工人來幫搬上船去,用的船都是木船,依靠人力劃動的,也有一些是帆船,船型都比較大,載重量估計都是十幾噸到幾十噸之間。
1981 年,我正式進入橫縣茶廠當工人。當時廠里生產六堡茶已經用現代化的不銹鋼鼓來蒸壓了,初制車間和精制車間都使用了現代工藝設備,用鍋爐初蒸殺青,但精制車間還是使用“ 冷水發酵”技術。不過,當時廠里還是以生產花茶為主,六堡茶一年就是做幾十噸。我們都是春天和夏天的時候做花茶和綠茶,到了冬天空閑了,才用剩下來的毛茶原料做六堡茶。因為冬天溫度低,使用“冷水發酵”技術的時候,淋到發酵茶堆上面的熱水才不會過高,燙傷了茶葉。
由于產量不大,當時我們發去梧州的六堡茶,都是每年冬春交替的時候裝幾次船,每次裝十來噸。那時候,下去梧州的船已經有機帆船了,這些船噸位都很大,一次能裝幾十噸貨,有的還能裝到上百噸。
到了1987 年以后,我們廠生產的六堡茶就越來越少了,一年都是做百來兩百擔,也就是十噸八噸左右。由于當時產量低,而且公路逐漸好(完善)了,我們廠的六堡茶就不怎么走水路了,逐漸改用汽車運輸了。1995 年以后,我們廠就不做六堡茶了,直到改制以后才重新做起來。
“橫縣茶廠的‘細篾’六堡茶很受歡迎”
講述人:
黃錦河(78 歲,現住南寧市橫縣,曾擔任橫縣茶廠廠長)
1989年,橫縣茶廠的職工在精制六堡茶揀剔車間生產。(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提供)
橫縣生產六堡茶也有很長的歷史,解放前就有了,當時橫縣縣城里有一家私營茶廠叫做“寶華”茶莊,老板叫做黎之懷,他從湖南農學院畢業回來橫縣以后,就和朋友開了這家“寶華”茶莊,這家茶莊當時以生產六堡茶為主,也是出口的。“寶華”茶莊生產六堡茶后,就運去廣州,交由那邊的中間商負責出口。
1952年、1953年期間,開始實行公私合營,“寶華”茶莊就轉為地方國營性質,叫做“廣西省橫縣地方國營企業茶廠”,后來又歸中茶公司廣西支公司管轄,就正式叫做“廣西橫縣茶廠”了。當時,中茶公司的干部都是內部相互使用的,1953年底,梧州茶廠的廠長夏子正和另外一個叫做張明軒的干部上來接收橫縣茶廠,夏子正就調任橫縣茶廠的廠長了。
我阿爸當時也在中茶梧州支公司工作,和夏子正是同事。由于我阿爸生了8個孩子,我們家生活很困難,我又是大哥,所以十三四歲就出來工作了,去中茶梧州支公司當學徒,跟公司里的茶葉師傅學做六堡茶。夏子正去接收橫縣茶廠的時候,我阿爸找他幫忙,讓他帶我來橫縣茶廠工作。所以,我就跟著夏子正上來橫縣茶廠當了工人。
1954年我剛到橫縣茶廠的時候,茶廠因為是從“寶華”茶莊合并過來的,規模還很小,廠址就在現在(橫縣縣城)百貨大樓旁邊的大碼頭那里,每年的六堡茶產量只有一兩千擔(每擔100斤),換算下來也就是50到100噸左右。
1955年,橫縣茶廠搬到現在(橫縣縣城)郵電局的位置,后來又搬到洪德街旁邊的“朱家大屋”,這家大屋當時屬于一戶姓朱的大地主。房子占地很大,搬到那里以后,茶廠制茶就很方便了。有了場地以后,橫縣茶廠就開始進行全面的工藝改革。以前,六堡茶都是初蒸以后壓笠,經過一段時間發酵,扒出來復蒸,再壓成一百斤一笠,然后發去梧州外貿公司(即廣西外貿進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出口,這樣的初制六堡茶發酵時間很長,口感效果也不穩定。橫縣茶廠的副廠長駱玉其(當時為技術員)在1955年開始實行工藝改革,把燒開的熱水放涼一段時間以后灑到茶葉上,然后渥堆發酵十來天,再把茶葉翻出來攤開,然后復蒸。經過這個過程,茶葉發酵就很均勻了,而且發酵的程度更高,時間也縮短了,效果很好。由于這種技術不使用原來(初制)的熱蒸工序,所以叫做“冷發酵”或者“冷水發酵”。到了1956年工藝改革完成后,廠里生產的六堡茶質量就上去了,符合出口市場的要求,外面(指國外市場)的反響很好,廣東那邊的茶葉出口公司就常來要貨了。
由于技術上去了,橫縣茶廠的產量增長很快, 1957年到1958年,全廠六堡茶產量達到7800擔、390多噸,此后,茶廠的六堡茶產量一直維持在350噸到380噸之間。
1958年以后,橫縣茶廠主要生產六堡茶、茯磚茶和“橫州細茶”。六堡茶用于出口,茯磚茶賣給少數民族地區,“橫州細茶”是一種加入了米蘭花的炒花茶,主要賣給西江河上的艇家船民,以及橫縣當地和平南那邊的群眾。
另外,橫縣茶廠工藝改革以后,梧州茶廠、桂林茶廠也掌握了精制六堡茶的“冷發酵”技術,三家茶廠生產的六堡茶都是用竹篾筐裝的,外面包上麻包,然后打上“內外飛”和編號。梧州茶廠和桂林茶廠的籮筐的竹篾比較粗,橫縣茶廠的籮筐的竹篾比較細,據說,香港那邊的茶商比較喜歡“細篾”,認為這種“細篾”的六堡茶質量最好,很多茶商都購進“細篾”的六堡茶,整筐擺在店鋪門口賣。他們把我們廠生產的這種“細篾”的六堡茶叫做“六角四金錢”。至于為什么要叫“六角四金錢”,我們也不清楚。張明軒有個同學在香港“德信行”工作,“德信行”當時代理內地茶葉在香港的經銷,這些信息都是由張明軒那個同學反饋回來的。
這個時候,橫縣茶廠的規模也達到了最高峰,1962年到1965年,整個茶廠的員工有178人,以后都沒有超過這個人數了。
(20世紀)70年代以后,因為體制改變,橫縣茶廠的六堡茶產量就下去了。原來的時候,橫縣茶廠、梧州茶廠和桂林茶廠都屬于自治區外貿局(實為外貿廳)管的,后來又改由自治區商業廳和自治區供銷社管理,這樣就和外貿系統脫鉤了,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即梧州市土產進出口公司)給橫縣茶廠的外貿出口配額訂單就少了。當時還是計劃經濟調撥,沒有了出口指標訂單,橫縣茶廠的六堡茶生產出來也沒有銷路,我們只能自謀出路。到了1976年的時候,我看看實在不行了,就打電話去找自治區外貿廳上面的領導,要求增加六堡茶的外貿指標配額,上級后來就批給橫縣茶廠每年400擔,也就是20噸的收購指標。
這樣的情況讓橫縣茶廠很被動,我們當時只能多做茯磚茶去填補六堡茶的產量缺額。到了1977年,我去湖南長沙參加一個國家商務部組織的邊銷茶座談會,會上得知當時全國的花茶很緊俏,不僅缺茉莉花、玉蘭花、梔子花,有些茶廠甚至還把蘋果埋到茶葉堆里,讓茶葉吸收蘋果的香氣。我想到橫縣有種植茉莉花的條件,于是回來后就著手布置,把原來閑置的六堡茶生產線和車間改去制作茉莉花茶,并發動橫縣轄區的農民種植茉莉花,提供花茶原料,結果花茶很快成了橫縣茶廠的主要產品。而1976年以后,廠里每年的六堡茶產量就只維持在二三十噸左右了。
因為橫縣茶廠沒有出口權,所以生產的六堡茶一直都是按照分配的外貿指標調撥出口。解放初期是運去廣州交給廣東茶葉公司出口,后來就運去梧州交給梧州外貿公司,以及后來的梧州土產公司和茶葉公司(即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出口。走的是郁江到西江那條水路,一直都是用民船運出去。我們生產出來的六堡茶都是運去大碼頭(即橫州鎮大碼頭)裝船,解放初期的時候,用的都是載重10來噸的木船,直接運去廣州,后來又改運去梧州。到了后期,運輸茶葉的除了木船,也有100噸、150噸的鐵船,這些六堡茶直接運到梧州去,所以我和熊燕萍(曾任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總經理)也是老相識了。
(20世紀)80年代以后,橫縣茶廠的六堡茶年產量一直都是二三十噸左右。90年代以后,國家全面放開茶葉的統購統銷,但橫縣茶廠的六堡茶產銷還是沒有太大起色,而且很多都是做內銷市場了。到了這時,我們生產出來的六堡茶都不再走水路了,都改用公路運輸了。
“梧州橫縣桂林三地茶廠生產的六堡茶包裝統一”
講述人:
郭維深(74 歲,現住梧州市,曾任桂林茶廠副廠長和梧州茶廠廠長)
郭維深(左)向本報記者介紹桂林茶廠的六堡茶生產情況。(記者 楊麥/攝)
我是1963 年參軍的,1966 年復員回來,在南寧等待分配工作,剛好那時候籌建桂林茶廠,組織就把我派去桂林茶廠當工人。
桂林茶廠是在1966 年初開始籌建的。當時,全國只有蘇州、杭州和泉州三個地方做花茶,花茶很緊銷。廣西是一個產茶大省,而且桂林有很多桂花,所以就想在桂林建立一家茶廠生產桂花茶,搶占花茶市場。于是自治區政府就在桂林規劃了一個很大的廠區,然后就從橫縣茶廠、梧州茶廠等各家茶廠抽調人員來桂林組建茶廠。因為抽調的都是那些茶廠的骨干,所以當時桂林茶廠職工的素質很高,無論車間主任、技術人員還是工人,都是做茶的老手,無論做什么樣的茶都熟悉。
正是因為起點高,所以當時桂林茶廠是一邊建設一邊生產的。我們在三里店16 號(現桂林市七星路18 號)那里選了廠址,馬上開始建設。各地的建筑材料和生產設備立即運來,用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制茶設備,規劃建設的廠區都比橫縣茶廠和梧州茶廠科學。但是剛做完了第一期的40 畝廠區,“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工程只能停了下來。為了免受沖擊,我們趕緊在廠區里砌起了圍墻。所以,桂林茶廠的廠區范圍就這樣固定了下來。
當時桂林茶廠的原料區域包括了桂林、柳州、百色、平樂等地的茶區,毛茶原料還是很充足的。但是茶廠上馬以后,才發現桂林的桂花(產量)不夠,窨制的桂花茶質量不是很理想。當時桂林有機場,廣州那邊的茉莉花很多,于是就想從廣州空運茉莉花來桂林,做成茉莉花茶。但是因為航空飛行的時間長,而飛機機艙的溫度高,從廣州運來的茉莉花蕾經常還沒運到廠里面就開了,讓窨制茉莉花茶的工人處理起來很麻煩,成本又高。而且,當時原料產區出產的毛茶有很多都是大葉種,不適合用來制作花茶所需的綠茶原料。這樣做了幾年后,大家想來想去,覺得反正廠里的技術工人都是從各個茶廠里抽調來的,很熟悉制作六堡茶的技術,而且六堡茶對于毛茶原料的要求不高,于是,就決定生產六堡茶了。
但當時又遇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把制作出來的六堡茶茶樣給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的負責人謝林泉,他對我們生產的六堡茶質量抱懷疑態度。我對他說,桂林茶廠的(制茶)師傅都是梧州茶廠和橫縣茶廠抽調過來的,用的也是這兩家茶廠的精制六堡茶技術,質量肯定沒問題。但謝林泉還是說,桂林茶廠做出來的六堡茶不知道行不行,價格就先不談了,茶樣先放著吧,等客商試過了,有人要再說。
后來有客戶嘗試了,覺得我們廠的六堡茶條形不錯,口感也很好,決定要了,于是謝林泉就拍板說,“老郭,你們桂林茶廠的六堡茶我要了。”所以從1968 年開始,桂林茶廠就大規模生產六堡茶了。
不過,說起當時橫縣、梧州和桂林這幾家茶廠用來進行精制六堡茶加工的“發水”(即“冷發酵”)技術,還是市場來決定的。當時桂林茶廠有一個技術車間主任是從梧州茶廠抽調過來的,他參與了梧州茶廠的組建過程。他告訴我,1951 年,廣州茶葉公司通過“德信行”向香港出口六堡茶的時候,香港的茶商反饋說當時的六堡茶發酵程度不足,水氣重,茶味稍薄,而且運到香港后需要陳化的時間太長,希望能加速茶葉的發酵陳化。為了達到消費者的要求,梧州茶廠在1953 年建廠的時候,就集中了喻宗榮、周明亮和童漢文三個技術員去研究改進精制六堡茶的工藝,集中力量解決客戶反映的問題。經過反復嘗試,梧州茶廠在1955 年到1956 年左右掌握了“發水”技術,橫縣茶廠應該也是同一時期掌握“發水”技術的。因為這兩家茶廠當時都屬于同一個系統,相互之間(信息)是互通的,而且橫縣茶廠的駱玉其和梧州茶廠的喻宗榮、童漢文都是老鄉,大家都經常往來,所以相互交流技術并不出奇。按此推測,這兩家茶廠應該都是同時掌握這項技術的,即使有個時間先后也不會相差太久。
“發水”技術研究成功以后,如果港澳那邊的市場(茶商)要求六堡茶的發酵轉化快一點,我們“發水”的時候就(把茶葉)堆高一點,加多一點水,令溫度高一點,發酵效果就快一點了。桂林茶廠從1968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六堡茶以后,產量上升得很快,1968 年的時候就生產了差不多300 噸,之后每年的產量都保持在兩三百噸左右,直到1980 年我離開桂林茶廠調到梧州茶廠的時候,這個產量都一直維持著。
由于制作六堡茶對毛茶原料的要求不高,我們都是在夏天加工花茶,冬天加工六堡茶,因為加工六堡茶的時候要復蒸,天氣冷的時候工人們工作起來會比較暖和,而且茶葉發酵的時候也不會太過高溫,這樣安排就比較科學了。我們生產的六堡茶分為一至六級,還有特級,但是特級的茶很少,一般都是三、四、五級的生產得比較多。
當時,梧州、橫縣和桂林三個茶廠生產出來的六堡茶都是統一包裝的,都用竹筐裝好,在竹筐上掃上內嘜批號,然后包上麻包袋,再掃上各自的外嘜廠名。這些嘜號包括了六堡茶、廠名、批次、級別、年份,都有統一的編號。而且,這三家茶廠的內外嘜字樣字號都是一樣的,連字體的顏色都一樣是綠色。
六堡茶加工好以后,還要陳化幾個月才能出貨。當時都是走水路運去梧州的,就在伏波山后面的御山廟碼頭裝船。當時,我們發貨都是找民船,而且要通過水運企業去定船期和倉位。剛開始的時候,那些運茶的民船都是木質機動船,能夠裝幾十噸貨。后來改用了鐵皮船,也是機動的,能裝一百噸左右的貨。我們裝船的六堡茶一般每批是一二十噸,但有時候也會裝到幾十噸,具體的出貨量要看梧州外貿出口的訂單來決定。當時一般都是集中在每年三四月份豐水期的時候發貨,因為那個時候船期比較寬松,船運的價格也比較便宜,按照計劃調度在那三兩個月的時間里裝船發完就行了,我們很少在夏天裝船發貨的。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20 世紀)80 年代,桂江上面的水電站越來越多,水路就難走了。到了80年代中期,桂林茶廠發去梧州的六堡茶,基本就改走陸路了。
“桂林茶廠生產六堡茶用‘熱發酵’技術”
講述人:
黃榮雄(53 歲,現住桂林市區,曾任桂林茶廠黨委副書記)
黃榮雄(左)向本報記者講述當年桂林茶廠的往事。(記者 龍天傳/攝)
我是1986年初進入桂林茶廠工作的。在我進廠以前,桂林茶廠都是生產茯磚茶和六堡茶,也生產一些桂花茶。其中,生產的六堡茶很多,我記得看過廠里的記錄,在1968年的時候,全年生產的茯磚茶和六堡茶總共有1萬多擔(約500噸),那應該是廠里生產六堡茶最高的年份了。
(20世紀)80年代以后,茶葉產銷體制變化了,我們廠生產的茶葉種類也變了。1982年以后我們就不做茯磚茶了,把茯磚茶車間停產后改做花茶。到了1984年以后,國家把茶葉從二類統銷物資降為三類物資,不再對所有的茶葉統購統銷,桂林地區的供銷社就不再幫我們茶廠收茶葉了,我們廠只能自己去收,但原料還是供應不上來。而且,當時計劃經濟逐漸開始弱化,而我們生產的六堡茶原來全部都是按照計劃訂單交給梧州那邊的外貿公司,沒有了計劃的訂單,茶葉生產出來以后也不一定能銷售出去。原料少了、訂單少了,我們廠生產的六堡茶就很少了,每年也就是做幾十噸而已。我進廠工作的時候,廠里生產的精制六堡茶成品非常少,倉庫里堆了很多毛茶原料,廠里有時候也把毛茶原料賣給梧州那邊的茶廠。廠里的重點已經轉去做桂花香片(即桂花茶)和茉莉花茶了。
1986年年中的時候,梧州茶廠的廠長杜超年調到桂林茶廠來當廠長,他可能和梧州那邊的外貿公司有聯系,能夠把六堡茶賣出去,所以,桂林茶廠從1987年開始又重新大量生產六堡茶了,原來堆在倉庫里面的毛茶原料都被利用了起來。
因為桂林地區比較冷,我們廠里在冬天做六堡茶的時候用的是“熱發酵”工藝,不然溫度上不來,發酵的效果不好。這種“熱發酵”技術工序其實是和“冷發酵”一樣的,只是橫縣和梧州那邊用熱水放涼了再噴灑,我們直接就用熱水而已,其他工序都一樣。
1987年以后,桂林茶廠的六堡茶產量又上去了,每年又能做到兩三百噸了,這樣的產量持續了好幾年。到了1989年的時候,梧州茶廠和梧州中茶公司(當時為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生產的六堡茶也多了。因為當時茶葉出口還是按計劃經濟調撥的,廣西的六堡茶出口配額不夠,分給桂林茶廠的配額更少了,一年也就是那么幾十噸。我們只好把生產出來的六堡茶拉去廣東的肇慶、汕頭,用廣東外貿那邊的配額出口。1991年,我們還把六堡茶拉去福建的福州、廈門,用福建的配額出口。到了1991年以后,國家全面取消茶葉的統購統銷,市場全面放開了,不再存在出口限制的問題了。但那時候六堡茶的市場狀況又不行了,于是,我們廠的六堡茶產量又降下來了,一年的產量也就是二三十噸,到了1995年以后基本上就不做六堡茶了。
不過,我記得我1986年進廠工作的時候,廠里生產的六堡茶已經是用汽車走陸路運去梧州了。
2003年,桂林茶廠改制,廠里的地皮賣給一個公司建酒店,后來,剩下的一個制茶車間也被改成了會所。當時廠里剩下很多六堡茶都處理不出去,全部積壓在倉庫里。因為改制清算的時候,我們還欠梧州茶廠的貨款,梧州茶廠就把這些六堡茶全部拉走抵債了,后來梧州茶廠做出來的“0101”批號的六堡茶,味道和茶樣都很像我們廠被拉去抵債的那批茶。
當年桂林茶廠的六堡茶制作車間如今已被裝修成了一個會所,但從外觀上仍能看出當年的輪廓。(記者 楊麥/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