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老人,不僅需要專業的護理知識,還需要更多的耐心。
????西江都市報記者 高云/文 圖片由藍天幸福頤養院提供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長假,在梧州市內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頭發花白的老人在家屬簇擁下離開養老院,或上茶樓嘆茶,或回家與親人團聚,但不久后,他們又被送回養老院。
????真實場景背后,折射的是失能老人及半失能老人這個特殊群體及其家庭的無奈。
????失能老人(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就像個老“小孩”,時時刻刻離不開別人照顧。他們不能自己穿衣服,不能自己吃飯,不能自己上廁所……除了呼吸和咽食外,幾乎一切都要依賴別人。
????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何處安放,這道嚴肅的社會命題橫亙在越來越多家庭面前。
????重壓 親人在家負責照料身心俱疲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部分組成。對失能老人來說,養老的第一選擇當然是在家里和親人們一起生活。
????今年70多歲的周老伯在十多年前患上老人癡呆癥,近年來病弱的他已經不能下床。為了照顧老人,周老伯的兒子小周和媳婦擔起了這個重擔。小周在三四年前就已經到廣東省惠州市工作,只能每隔兩個星期就回梧照看老人一次,然后再趕回惠州市上班。
????“在梧州請月嫂和家政都容易,但要請一個能長期照顧臥床老人的護工就難了。”小周的妻子董女士在梧州市工作,她說,自己平日要上班,白天留老人獨自在家放心不下,想請護工照看老人卻并非易事。“一般護工做不到半年就辭了,即使頻繁更換護工,我們還是想把老人帶在身邊,雖然這樣大家都會累一些,但也過了這么多年了。”董女士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照顧老人及女兒起居飲食,“就怕我也倒下了,那么誰來照料老人?”
????而在另外一些家庭,照顧失能老人的重擔往往會落在老伴身上。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例子:李老伯的妻子中風以后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都要別人伺候。而兒子小李還沒成家,要外出打工維持家庭開銷,無法長時間照看臥床的母親,只能讓六十多歲的父親幫忙照顧。李老伯說,自己年紀大還患有風濕病,照顧老伴也是力有不逮。但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看著父親腳步蹣跚,兒子也是滿臉無奈。
????據報道,截至201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2.2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數量突破4000萬。像小李母親這樣失能和部分失能的居家老人一樣,他們普遍面臨照料、護理、就醫等諸多難題。
????缺位 社區照料中心功能亟待完善
????在家庭養老難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失能老人可選擇的第二種方式就是在社區照料中心養老。然而,目前梧州市內乃至國內不少地方的社區照料中心,基本都只接收健康老人。對失能老人來說,社區照料中心難以指望。
????此前,本報曾陸續報道一些依托社區服務中心而建的日間照料中心,這些中心大多配備了供老人休息的床位、供娛樂休閑的棋牌室和閱覽室。但這些設施并不面向失能老人開放,原因是照顧失能老人存在巨大責任風險。社區照料中心的這種現狀,不僅讓失能老人感到失望,健康老人也略表擔心:自己身體還硬朗的時候尚能到社區照料中心坐坐,萬一哪天躺在床上不能動了,該怎么辦呢?
????同時,在親人無法照顧失能老人的時候,老人們特別希望政府和社會能提供上門的養老服務,然而國內絕大多數社區都無法為失能老人提供該項服務。
????梧州市君安頤養院院長顏女士說,目前,該養老院為龍山社區、京梧社區、大塘社區等三個社區內80歲至89歲高齡的250多名老人提供上門養老服務,但當中的服務對象并沒有失能老人。
????民主社區黨支部書記余家敏說,老人們的愿望大家都能理解,社區也想為他們多做點事,但是社區工作人員少,要為居家的失能老人實質性提供護理、醫療、情感慰藉等服務,目前還難以實現。
為提高護工的專業護理技能,養老機構會定期開展相關的學習培訓。
????尷尬 專業護工少養老院坦言壓力大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一些接收失能老人的養老機構中,失能老人的繳費要比非失能老人的費用多出一半。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相關設備設施及人力投入更多;二是養老機構需承擔的風險更大。因為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行動不便甚至不能行走,很容易發生意外,一旦老人有個三長兩短,容易引來老人家屬和養老院之間的紛爭。失能老人家屬如果要求賠償,養老機構一年甚至是幾年的收入都有可能賠進去。此外,養老院的信譽度也會受到影響。
????君安頤養院院長顏女士告訴記者,相比接收自理老人,養老機構接收失能老人的成本投入比較大。以護理全失能老人為例,養老院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護工費、床位費、水電費、房租等,利潤微薄。另外,即便養老機構愿意接收失能老人,招聘護工也是一大難題。作為一名護理人員,不僅要懂得生活護理方面的技能,還要有醫療康復方面的知識,而且照顧失能老人需要護工們投入更多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因為少不了為老人端屎端尿、擦身洗背。為了避免失能老人生褥瘡,護工們還要每隔兩個小時為失能老人翻一次身。這些活勞動強度大且又臟又累,護工們往往難以完全勝任。
????在萬秀區社會福利院里,記者看到躺在護理床位上的一位失能老人正安詳地看著窗外的陽光,時不時有熟悉的人前來聊天。這家公辦福利院具有養老功能,由于有政府政策支持,護理費在三年內都沒有提價,有職稱的護工人員還可享受每月60元起的津貼。
????看似穩定經營的背后,院長鄧嬌嬋仍坦言是“負壓前行”。公辦福利院由于是國有單位,受到編制所限,同樣出現人員緊張情況。其除了供養三無老人,還提供社會養老床位,因為人手不足,目前已經縮減床位,“現有34名員工,近100名老人,剛好維持在1∶3的行業標準,但失能老人有近80人,護理壓力不小。”
????同樣,藍天幸福頤養院院長佘婉冰也萌生了縮減床位的想法,“廣西或將對區內的養老院實行星級評定管理,根據建設面積和配備人手比例等數據評分,因此我們必須改善養老院的經營現狀,提升服務質量。”據了解,全院現設130個床位,入住人數達110個,其中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占九成。
????據了解,目前梧州市的養老機構數量不足,而且護理隊伍不穩定。梧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科科長黃縣德表示,市福利機構現有的養老服務人員中,主要招聘下崗女工或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大多服務人員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基本不具備專業護理知識。
????記者在河西片區一所養老院采訪時,恰逢一位老人的小兒子陳先生前來送飯。與記者傾談期間,他表示對養老院配備的護士能起到的作用存疑,“每次來看望老人時,確實能看到有護士值守,但是我們向護士反映老人胸悶時,他們也只是粗略看一下,說不出個所以然。”另外,老人對養老院的飲食并不滿意,為了照顧沒牙的老人,所有的飯菜都煮得稀爛,只能指望兒女來看望時帶些好吃的。
????破題 多方合力助失能老人安度晚年
????如何讓失能老人安度晚年?在采訪中,多名業內人士均提到“醫養結合”。因為除了普通護理、照料外,失能老人更需要的是專業性、針對性強的醫療護理,這也是如今很多養老院特別是民辦養老院不愿接收失能老人的原因之一。要解決這一問題,單靠養老機構自身力量很難實現,它需要醫療、保險、民政等多部門合作。
????除了醫療技術及知識的介入,對于市民來說,更希望有相關配套政策出臺,包括依托老年護理機構這個載體,將失能、半失能等需要長期護理的所有參保老年人的醫療護理費,納入護理保險基金支付范圍,減輕老人的經濟負擔和家庭負擔。
????作為養老機構負責人的佘婉冰也表示,為了讓失能老人更好地安享晚年,應該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對愿意從事該項工作并具備一定條件的下崗職工,加大專業培訓力度,解決護理員緊缺問題。同時,引導和鼓勵社會更多力量參與到關愛老人和失能者的隊伍里來。而作為子女,應多給老人一些精神方面的慰藉,時常來陪老人說說話,耐心傾聽老人的嘮叨,讓他們安心地在養老院度過晚年時光。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針對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其家庭可有償享受“喘息服務”。目前在杭州市,失能老人家庭照顧新模式已率先開展——西湖區對照顧臥病在床失能老人一年以上的家屬,提供“喘息服務”,即臨時性替代照護,對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家庭每年提供5天至28天的“喘息服務”,讓長期處于照護壓力而產生身心疲憊或精神壓抑狀態的家屬得到“喘息”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