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州市的貧困村中,擔任第一書記的既有清華大學的碩士生,也有土生土長的“農村娃”,萬秀區夏郢鎮里秀村的第一書記胡露穎就是一名“農村娃”。他認為,里秀村的扶貧工作與許多貧困村一樣,首先要為貧困戶扶志,同時配合他們搞產業,并整合村內資源發展集體經濟。
????胡露穎的老家在夏郢鎮竹坡村,2015年9月,他被選派到里秀村擔任第一書記,里秀村與竹坡村相鄰。
????一開始,他信心滿滿,畢竟自己就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村民,干起扶貧工作來應該比較順利。“農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土地,所以我本來打算與村民商量,通過整合土地資源,發展集體經濟來脫貧。”胡露穎說。
????但是,因為此前沒有成功的例子,村民不肯輕易進行土地流轉,誰也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此,胡露穎為村民想的第一個脫貧計劃就這樣“流產”了。
????但胡露穎不打算就這樣放棄。為確保獲得更加全面真實的情況,他和扶貧干部深入走訪農戶,實地了解他們的生活、生產情況,以及里秀村的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社會保障等情況。在與村民交流中,胡露穎發現,部分貧困戶比較依賴“輸血式”的扶貧。一講到扶貧,一些貧困戶嘴上問得最多就是“政府能給多少資金補助”。
????針對這樣的情況,胡露穎認為,里秀村的扶貧工作必須與扶志一起抓。一方面,他積極去其他村參觀學習,了解別人先進的生產經驗;另一方面,他和扶貧干部積極上門動員,將自己了解到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事例與貧困戶分享,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在他的積極動員下,今年七十多歲的貧困戶鄧仕珍下決心在今年10月份購買了3頭生豬。“兒媳和孫子都有殘疾,僅靠兒子在梧州打零工掙錢遠遠不夠家庭開支。現在養一些豬,希望可以幫補家用。”鄧仕珍說。
????在胡露穎和扶貧干部的努力爭取下,目前,里秀村23戶貧困戶在種植砂糖橘、養雞、養鴨、養豬上均得到了扶持,領取補貼金額60000多元。
????但胡露穎也考慮到,貧困戶自己發展種養,也許短期內能看到成效,但“單打獨斗”地發展產業畢竟力量有限,還不足以讓貧困戶走上小康之路。為此,他在村里組織成立了合作社,“我先提供好合作社這個平臺,等以后條件成熟了,再動員貧困戶和村民加入,依靠集體力量發展經濟,帶動貧困戶長久地脫貧。”胡露穎說。
????(西江都市報記者 謝韻 通訊員 黃海崢 陳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