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梧州日報記者 全淦枚 ????攝影:梧州日報記者 麥朝樞(除署名外) ????今日之梧州,始于蒼梧王城,漢時興盛,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嶺南首府。從秦始皇開鑿靈渠到漢晉更替,從蒼梧王城到廣信縣城,再為蒼梧郡治和交趾刺史部治所在之地,整個兩漢時期,梧州歷經三百多年,得避戰亂侵擾,得中央政府廣施恩信,得行政建置之幸,得地理、交通獨特之優勢,政權穩定,社會進入黃金發展期,對整個嶺南地區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當時,中原大地戰亂頻起,民不聊生,而遠在嶺南的蒼梧卻得以“偏安”。蒼梧王趙光之治,休養生息,人丁興旺,社會經濟發展積厚流光,獨領風騷數百年,聞名于中原大地,引無數能人賢士慕名而來,風光無限,至今依然令人引以為豪。 ????A 天賜優勢,扼守嶺南要塞之地 ????要說秦亡漢始后哪個地方最為引人驚嘆,嶺南必排前列,而要講嶺南的風光史,梧州是繞不開的核心話題。 ????在那個還以武力制勝、憑拳頭說話的漢代,梧州為何能夠超脫于中原大地,制勝嶺南,這還得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說起。 ????話說秦始皇滅六國后,便兵臨五嶺,揮師南下,統一嶺南,隨后留下了50萬將士鎮守,并放逐十多萬“罪人”到嶺南。這可是一筆潛力巨大的人力資源,為當時以土族為主要人口的嶺南帶來眾多的勞動力,注入新鮮的血液。龍川縣令趙佗為之驚喜不已,他開始思索如何安置以及使用這批人。安家樂業是一個不錯的安置方法,于是他就向秦始皇打報告申請調中原3萬無夫家的女子到嶺南“為士卒衣補”,最后被批準調給一萬五千。這批萬眾期望的女性到來后,就使得嶺南一時間新增添了一萬五千個小家庭,從此繁衍生息,為嶺南隨后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人口基礎。 ????被流放的所謂“罪人”,其中不少是亡國的貴族、舊官吏、偽人員、投機倒把的商人等,他們都是文化素質較高的中原人,中間不乏飽讀詩書之士,也有曾游歷六國,飽覽各地風光的政治家、舊貴族。這些人眼界開闊,見識廣,身懷才能甚多。梧州歷史文化研究專家陳侃言認為,這批鎮守將士和南貶下放的“罪人”,是嶺南的第一批移民,給嶺南地區帶來了中原的文明和先進的生產力,為嶺南的開發準備了人才條件和知識資源,奠定了雄厚的發展基礎。 ????在秦朝的管控下,當時嶺南的發展已逐漸走上軌道,而梧州是什么樣的情況呢? ????位于嶺南的梧州擁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陳侃言在《史識梧州》一書中說,那時的梧州四周都是水,水路交通尤其發達,“唇齒湖湘,襟喉五羊”,四通八達,是嶺南水路交通的樞紐,要塞之地。 ????但凡河流密布的地方,一般都利于開通水路交通,掌握天下大權,眼看四方的統治者,自然不會錯過這些地方的開發。據《廣西大事記》記載,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便在桂江上游靠近湘江支流的分水嶺,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以通舟楫,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靈渠。這條偉大的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而梧州正處于南北水陸路交通要道上,特別是處在靈渠與桂江南下西江的轉折點上,所以順理成章地就成為嶺南溝通南北的要塞之地。通過靈渠,江南一輕舟,指日便可到梧州,梧州的地位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靈渠一開鑿,作為要塞之地的梧州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嶺南迎接中原人南遷的第一個大驛站、大碼頭、大舞臺了,在嶺南大地上最先得到中原先進文化、技術的洗禮,也開始了一枝獨秀地屹立在嶺南這片沃土之上。 ????在蒼梧王城建設的基礎上,中原人口大批南遷,以及優越的自然環境,梧州的發展可謂如虎添翼。這也為日后漢武帝收復嶺南,選擇將蒼梧郡治和交趾刺史部治設在梧州,使梧州成為嶺南首府打下了基礎。 ????B 免于戰亂,繁盛景象一枝獨秀 ????基礎有了,但成為嶺南首府,還需要一個過程,這時梧州就得多謝漢武帝了。 ????秦亡漢室立,新朝當然不會全承舊策。然而,歷來為執權杖者青睞的嶺南,在經過南越國的一系列管治后,整個社會面貌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景,志在天下的漢室哪會放過嶺南這片沃土?于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揮兵南下。蒼梧王趙光為大局著想,不想剛剛有起步的蒼梧王城被戰亂侵擾,便簞食壺漿,迎接王師,主動歸漢。如此,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便將四海八方皆為之眼紅的嶺南收復,劃入漢室雄圖之中,而蒼梧也因此而得福,免受戰爭之苦,維持了穩定發展的局面。 ????和平收復嶺南,漢武帝對此感到很滿意,馬不停蹄地在嶺南做了一系列的建制,把整個嶺南分設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廣施恩信。史料記載,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為廣信縣,置蒼梧郡。”于是,作為嶺南管治的中心地帶,蒼梧王城便被改為廣信縣城,成為蒼梧郡治所在地。《漢書·郡國志》記載:“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廣信之名也是因此而得,直到隋開皇十年(590年)廣信縣才改名蒼梧縣。 ????據梧州歷史文化研究專家陳金源參與編寫的《廣信縣源流考》一文所述,廣信縣城在蒼梧王城的基礎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東正路45號至10號,中由東正路頂幼兒園至傳經里4號,南由東中路13號至文化路東3巷6號,周長6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再次擴筑至今大中路口和東正老干部宿舍”。 ????《廣西通志輯要》記載:“廣信縣蒼梧郡治,又為交州刺史治。”梧州剛成為蒼梧郡治,何時又成為交州刺史治呢?原來,設置廣信縣城后,在漢元豐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又大手一揮,下令將當時統領嶺南地區的交趾刺史部治(東漢建安八年,交趾改為交州)從越南河內西北部的贏阝婁移設至廣信縣城,以更好地監察嶺南九郡。梧州也因成為當時新的行政中心——嶺南地區的首府。  ????根據史料復原的兩漢時期交趾刺史部管轄區域圖。 (陳金源 供稿) ????此后,交趾刺史部先后共歷19任刺史,長達316年,其治所一直在廣信縣城。交趾刺史部是漢武帝所設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當時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每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檢舉不法的郡國官吏和強宗豪右,其管區稱為刺史部。交趾刺史部轄地包括如今的兩廣、湖南南部、越南的北部以及海南島,轄境遼闊。將管轄范圍如此大的交趾刺史部治移到蒼梧廣信,可想而知,給當時的梧州帶來了多大的政治先機以及經濟發展機遇。 ????歲月悠悠,即又如白駒過隙。到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魏、蜀、吳你爭我奪,在北方打得天翻地覆,天下大亂。這種情況下,中原雖大,卻難以尋一處安穩之地。但令人詫異的是,此時期的梧州卻因地理優勢得以避開戰火,“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宜,下義壅隔”(《漢獻帝賜燮璽書》),并在士燮兄弟的威望與運籌帷幄下,整個社會安寧無事,民不失業,成為中原戰亂的避難所。而這些避亂人士,又再一次為嶺南地區帶來了中原文化技術、人力資源,梧州也再一次率先得到新資源,得以繼續發展著,維持著整個社會的繁榮盛景。 ????陳金源對兩漢時期的梧州進行過深入研究。他認為,自交趾刺史部治移到廣信縣城,使梧州先后成為蒼梧郡治和交趾刺史部治后,便開啟了梧州成為嶺南首府以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梧州歷史上最為興盛的一個時期。此后,梧州便像上了發條一樣,快速轉動起來,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速度在整個嶺南乃至中原大地皆處于領先地位。令梧州人引以為豪的是,這個迅猛發展的時期,并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歷經300多年盛而不衰,整個兩漢朝時期直至三國吳分交州為交、廣兩州前,梧州都是獨領風騷,引人注目。 ????翻開梧州的歷史畫卷,準會驚嘆于這段時期的梧州的興盛繁榮,人口、經濟、政治等社會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個發展高峰期。據《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西漢初,“蒼梧郡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合郡縣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后漢書·郡國志》說,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全國人口總數為5649萬人,蒼梧合郡十一城,戶數達111390戶,人口則高達466975人,比全國總人口的8%還多一點。這些史料記載的數據十分矚目,說明了當時的蒼梧郡人口越來越多。 ????人口繁榮必定孕育經濟的繁榮。當時的梧州,各方治理皆井井有條,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可以說,蒼梧王城時期的梧州迎來了第一個黃金發展的時代,而漢武帝改蒼梧王城為廣信縣城,設蒼梧郡,又將梧州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更繁榮、更輝煌的時期。隨后,梧州便成為嶺南首府,數百年來,一枝獨秀,地位不可撼動。 ????C 引以為豪,海陸絲路交匯節點 ????兩漢時期,中原社會不乏戰亂,但梧州卻社會安定,令人向往。當時,帝都長安、東都的洛邑,到蒼梧都有驛路,還有靈渠溝通四方水路,政令易達。 ????西漢期間,漢武帝內治全國,外擊匈奴,政治雄圖塵埃落定后,便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對外交流,內外經濟大交易的繁榮局面隨之出現。當時,漢武帝做了一個至今依然影響深遠的決定,那就是開通陸上絲綢之路,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同時,大力推進以南海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此時,水陸路交通匯聚的梧州理所當然地成為海陸絲綢之路的交匯節點。尤其是“北水南流,北舟逾嶺”的靈渠的開通,以及元鼎六年,漢武帝在蒼梧郡設置漓水關,再到東漢建初八年,零陵嶠道這一湘桂走廊的開通,歷代帝皇不間斷地對梧州進行著開發,不斷建設梧州交通路網,從而使梧州的交通更為便捷,地位更為重要。南北往來只要溯桂江越靈渠入湘江經洞庭連結長江,便可抵達長安;也可從長安出發,由長江經靈渠到西江,過徐聞、合浦出海,直達印度、波斯等國,與海外國家進行交流、貿易。  ????坐落于西堤公園介紹梧州作為海陸絲綢之路最早對接點的石碑。 ????陳侃言認為,任何一個朝代,即使是閉關鎖國后,梧州始終都是開放的口岸。漢朝時期,全國的河流,北水南流要經梧州才可出海,所以梧州的經濟是十分繁榮的,加之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展,經梧州進出的內外貨物數不勝數。而且當時的梧州,除了漓水關,還設有鹽關,專門用來收取鹽稅,這可想而知當時梧州交通位置之重要,經濟之昌盛。《廣西航運史》說:“梧州、合浦在漢朝時,已是廣西及西南各省對外交通和貿易的重要門戶。” ????當時的梧州,水豐山茂,盛產著各種木材、山貨,以及桐油等土特產,商人們從海上絲綢之路,一船船地將這些特產經梧州運到各地去,然后又將海外國家的特產運回來販售,其中不乏油、大米、鹽、花生、鐵等這些大有作用的生活用品和生產材料。那時候,桂江、潯江、西江等水域上,滿載物品的船只往來繁密。碼頭上,帶著各地口音的商人們,風塵仆仆地互相交換著所需貨物,你賣我買,吆喝聲一聲蓋過一聲。你來我往的貿易交往在梧州這個大碼頭上演著,夜以繼日地集散著嶺南海外之百貨,使梧州成為長盛不衰的黃金口岸。 ????D 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作為嶺南首府,除了商品貿易快速發展之外,梧州在農業、手工業發展方面也是突飛猛進。 ????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在嶺南地區加大了經濟開發的力度。漢王朝推行重農政策,梧州以天時、地利而加此“人和”,呈現出農業生產欣欣向榮的景象。《樂府詩選》中,《東光》一詩就有“倉吾多腐粟”之贊嘆。“倉吾”也即“蒼梧”,此說史家早有定論,自不必贅述。 ????農業的發展,必定催生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鐵器以及牛耕技術就已傳入梧州乃至整個嶺南地區。早已習慣吸納各方新鮮事物的梧州人,對鐵器表現出了極大興趣,他們研究、琢磨起鐵器的使用,很快便掌握了冶鐵技術,開始生產較為先進的鐵器。考古發現,梧州漢墓出土的鐵制工具,品種以及數量都較多,有用于翻土的鏟、犁鏵,也有鋤、耙等。此類物件,博物館中多有陣列,有興趣的看官盡可詳覽細究。 ????由于生產工具以及牛耕技術的推廣使用,農業的生產也隨之不斷得到發展。此時的梧州,糧食作物、耕地面積十分可觀,農業生產呈現出繁榮富盛的景象,“倉吾多腐粟”也就不足為奇了。 ????兩漢時期,梧州手工業的發展也是令人矚目的。據梧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西江經濟社會·梧州漢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專輯》(2010年第1期)一書所述,這一時期,梧州青銅冶煉業和制陶業發展飛快,所制造的銅器和陶器,類型多樣,不乏精美。如在市郊旺步東漢墓出土的銅器,有壺、盒、杯、刀、劍等,造型別致,紋飾精美,可見當時的青銅冶煉技術的先進。此外,梧州漢墓出土的隨葬品,陶器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其中不乏日常生活用品的盛儲器具,甚至還有磚瓦等建筑器材。這些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無一不令人嘆為觀止。  ????梧州出土的一級文物東漢羽人銅燈,可見當時梧州的青銅冶煉技術相當先進。 ????郁郁蒼梧山,盈盈桂江水。從元豐五年(公元前106年),一直到建安十六年(211年),整個兩漢時期,長達3個世紀多,偏隅一方的梧州既無戰亂,受中央惠政照拂,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的時代,并以開放、容納的姿態,主動接受中原先進技術和文化,積極進行中外交流,發展海內外貿易,進一步發展社會經濟,毫無疑問地成為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府地位不可撼動。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梧州自身發展的結果,既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也為后世梧州的發展打下了雄厚基礎。 ????■延伸閱讀 ????梧州大事記 ????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元) ????●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 ????廣信人陳欽被郡縣舉為秀才,推薦到京;后成為聞名的五經博士,著有《陳氏春秋》。 ????●元始元年(公元1年) ????在蒼梧郡治廣信設城東驛。 ????●元始二年(公元2年) ????在蒼梧郡治設城東驛。 ????進行人口調查。當時廣信僅1.4萬人。這是廣西最早的人口調查。 ????●王莽始建國元年至更始二年(公元9~24年) ????蒼梧郡改稱新廣郡,廣信、猛陵縣分別改稱廣信亭、猛陵縣。 ????●建武元年(25年) ????新廣郡復稱蒼梧郡,廣信亭、猛陵縣復稱廣信亭、猛陵縣。 ????西漢的蒼梧郡擁有大瑤山以東的地區,計轄廣信、謝沐(今恭城、富川境)、高要(今廣東肇慶)、封陽(今賀縣信都)、臨賀(今賀縣)、端溪(今廣東德慶)、馮乘(今富川)、富川(今鐘山)、荔浦(今荔浦)、猛陵(今蒼梧、藤縣境)10縣,全郡24279戶,146161人。 ????(摘自《梧州大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