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可夫 通訊員 李光林 盧韻)今年,我市找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精準脫貧的結合點,以地生財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貧困地區群眾的發展能力,推動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集體經濟是村級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截至今年5月,全市861個行政村已完成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同時把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納入發展計劃,通過開發集體山林、耕地、養殖等資源,招商引資辦廠以及將集體閑置的土地、林場、魚塘、房產實行租賃經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項目,實現以地生財。
????藤縣埌南鎮莫埌村離縣城45公里,不僅偏僻,而且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是典型的“空殼村”。駐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岳錦浩了解到,莫埌村年平均日照達1915小時,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中,太陽能資源豐富,適合建設光伏發電站,而且光伏發電清潔環保,是國家支持的項目,有發電補貼。經過幫扶單位多方聯系及籌資,今年3月7日,藤縣首座光伏電站在莫埌村并網發電。預計今年7月完成電站擴建后,莫埌村每年僅此項收益可達14萬元,而且光伏發電站的設計壽命為25年,國家專項補貼為自申報時起,按申報時的補貼標準連續補貼20年,收益長期穩定。
????在蒼梧縣京南鎮太平村,村委會主任于光寶嘗試探索“合作參股分紅模式”,依托政府產業扶貧資金和掛鉤幫扶單位扶貧資金的支持外,還積極發動村里的經濟能人、貧困戶入股該縣的養殖龍頭企業。村集體留存發展基金占一成、經濟能人占三成、貧困戶占六成,既確保貧困戶收入長期穩定,村集體經濟收益也能有所增加。根據這一分紅模式,太平村村集體經濟每年可以獲取4萬元的收益?,F在,在生豬養殖的示范帶動下,太平村還延伸發展蛋鴨、淡水魚養殖及中草藥種植等規模產業,為村集體經濟創造更多收益。
????市產業開發專責小組負責人介紹,村集體有穩定收入是廣西貧困村“十一有一低于”的脫貧摘帽標準之一。通過村集體經濟與精準扶貧同步發展的方式,帶動村集體經濟穩增長,貧困群眾還可以通過村集體產業提供的勞務崗位掙取薪金和學習種養技術,促進收入和技能“雙增長”,最終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目前,全市已有190個行政村實現每年有20000元以上的集體經濟收入。
????該負責人還介紹,我市去年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以來,共有12個貧困村獲自治區補助資金,總計1200萬元。今年,蒼梧縣、藤縣、蒙山縣獲自治區補助資金860萬元。此外,萬秀區夏郢鎮平安村、長洲區長洲鎮泗洲村、長洲鎮長地村,岑溪市安平鎮古院村、岑城鎮烏峽村5個非貧困村通過競爭立項被列入試點范圍,另獲自治區補助資金10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