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龍天傳 通訊員 李瀘華
???? 在蒙山縣西河鎮福垌村有個小組叫坡頭組,離縣城20公里,是當地典型的山區貧困村,日前,通過“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建起了一座“同心橋”。按照農村地區建橋的慣例,在哪個村組建的橋梁,就以哪個村組的名字來命名,那為何坡頭組的這座新橋卻叫“同心橋”?原來,新橋的背后還有一段溫情的故事。
????“同心橋”的前身是一條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小橋,是當地村民每天出行的必經之路。然而,由于橋比較簡陋,每年汛期都會被上漲的洪水淹沒,村民出行因此受阻。
????梧州市實施“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后,蒙山縣交通運輸局的測量技術人員進村開展實地勘驗。但勘驗后技術人員卻犯愁了,因為規劃建橋的位置有十幾平方米的菜地和十幾棵芭蕉樹,建橋就會涉及賠償問題。當技術人員把這些情況向村委轉達時,一位在旁的五十多歲的村民爽快地說道:“這些菜地和芭蕉樹都是我的,但你們不用顧慮,盡管按照建橋的需要來開工,修路建橋是為我們村民好,誰不支持?”
????很快,新橋的選址就定了下來。在橋梁開工建設的過程中,當地村民不僅自籌了3萬元的建橋資金,還組織村里的青壯年組成建橋勞力隊,扛沙搬石參與項目建設,村里的婦女每天則為勞力隊和施工隊伍準備好稀飯、茶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大家都希望能早日建成這座新橋。
????經過一個多月的施工,新橋終于建成并通過了驗收。當項目相關人員準備撤離時,當地村民提出,山區鄉村能修起新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心,因此,村民才會合力修橋,加快發展,希望早日實現增收,不辜負黨和政府的關懷。橋修好了,這對村子以后的發展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村民們的干勁也會更足,希望這座新橋不叫“坡頭橋”,而叫“同心橋”。看到村民的真誠與熱情,項目相關人員同意了他們的提議。于是,福垌村坡頭組這座新建的橋梁被命名為“同心橋”。
????據介紹,除了福垌村坡頭組外,今年蒙山縣計劃實施“第一公里橋”項目34個,計劃投資832萬元,目前已經建成了20座,預計所有項目可以在6月底開工,10月底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到時候,將有更多的基層群眾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