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印尼華人華僑的飲茶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印尼的茶葉生產和進出口一直以來都有所保持,而且還曾與“大葉六堡”有著密切關系。 茶船古道尋跡·境外行南洋篇 第三集

9月6日上午,我們從雅加達趕到西爪哇省的茂物市,走訪參觀了印尼63茶葉公司在當地的茶園。該公司董事長陸友亮介紹說,63茶園始建于1990年,經過將近30年的建設,如今在當地已經開墾了300多公頃的茶園,出產的茶葉主要制成爪哇烏龍茶和紅茶,在印尼當地銷售,也有部分制成茶粉,出口到日本或我國的臺灣地區。談到深處,陸友亮感慨地說,華人華僑在印尼有著悠久的種茶制作歷史,但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印尼的茶葉種植全部由政府經營。在旺季,印尼全國的國營茶場每天能生產數千噸原料毛茶,這些原料毛茶中,等級比較高的全部出口到西方過國家,中低等級次的則加工成本地茶飲,也有部分出口到其他周邊國家和中國的香港。 
63茶園山清水秀。 龍天傳 攝 
63茶園里,兩名茶農正在晾曬剛采摘的茶葉。 龍天傳 攝 
陸友亮(右二)給記者介紹現代化制茶機器。龍天傳攝 陸友亮的話印證了我們其他的采訪內容。9月6日下午,我們參觀了位于印尼華人文化公園內的印尼客家博物館,這家博物館展示了印尼華人到印尼謀生、創業的歷史。據博物館的資料介紹,華人來到印尼,帶來了中國的文化,如文學、藝術、科技(主要體現在農業、林業、礦產、制造業等行業),以及生活習俗、飲食習慣等。如從19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張榕軒、張耀軒兄弟,就在蘇門答臘島棉蘭市經營商業和墾植業,廣種甘蔗、椰子、茶葉等,成為當地有名的實業家。至今,棉蘭市仍是印尼茶葉重要的種植區。 
客家博物館講解員向記者介紹昔日華人下南洋的歷史情況。 蘇愛清 攝 
記者聽講解員介紹博物館里陳列的中國古代瓷器情況。蘇愛清 攝 
客家博物館向記者贈送珍貴書籍。楊麥 攝 而此前,我們在香港開展“茶船古道境外行”采訪活動的時候,就有很多香港的老茶商、老茶人提及,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由于六堡茶在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地供不應求,很多香港的茶商就從印尼、泰國、緬甸和越南等國家購進毛茶原料,加工制作六堡茶,這些來自印尼等國的毛茶原料所制成的六堡茶也被稱為“大葉六堡”或“大葉青”。 在歷史上,印尼的茶葉既有出口,也有進口。在雅加達,我們采訪了印尼ADF物流公司。該公司董事長李奇利告訴我們,從他的爺爺那一代開始,他們家族就在印尼經營“唐山貨”(來自中國的土雜百貨)進口生意。當時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他們經營的進口“唐山貨”里,就有來自中國的茶葉。到了20世紀70年代,他的父親接管公司的生意,由于熟悉進出口審批流程,還代理了一些其他公司的進口業務。當時,這家公司每個月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就有二三十噸,主要是“烏龍茶”(青茶)。直至如今,ADF物流公司仍然從事著中國茶葉的進口業務。 李奇利還說,從他爺爺那一代開始,ADF物流公司進口的中國茶葉基本上都在香港采購,然后通過海運在新加坡中轉,而后再運到雅加達的港口進行配送,最后發往棉蘭、巨港、泗水、蘇門答臘等印尼各地。 李奇利的岳父張忠生先生今年已經74歲了,有多年從事日雜用品進口經銷生意的經歷。他告訴我們,以前中國出口到東南亞的茶葉等土產都要先經過香港,再到新加坡中轉后,才能發往印尼等東南亞各國。后來,中國與印尼之間的海上通航日益暢順,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就可直接運到雅加達,兩國間的貿易方便多了。 (蘇愛清 楊麥 龍天傳) |